【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提升 「中国价格」 影响力
党的二十大作出 「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的决策部署,明确将贸易发展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提升。这一转型不仅体现在贸易体量的稳定增长,还体现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价格影响力的提升。
当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供应链深度重构、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叠加,过度依赖海外定价的贸易模式既难以反映我国产业实际需求,更制约 「中国价格」 影响力的提升。如何借助金融工具构建自主可控的定价体系,以 「中国价格」 锚定贸易优势,成为贸易强国建设的重要课题。
中哲物产集团有限公司 (下称中哲物产集团) 的实践为市场提供了参考范例。这家从农产品和能源化工领域起家的企业,初涉澳大利亚锂矿贸易时曾因传统定价模式屡屡碰壁,但凭借广期所碳酸锂期货工具,实现了从行业 「门外汉」 到 「定价参与者」 的跨越。短短两年内,中哲物产集团迅速成长为服务覆盖 60 余家企业的锂电产业重要贸易枢纽。
中哲物产集团的实践证明,期货市场能够进一步提升、巩固我国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影响力,让 「中国价格」 成为贸易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助推我国实现从 「贸易大国」 向 「贸易强国」 的跨越。
从 「门外汉」 到 「定价参与者」
中哲物产集团成立于 2017 年 1 月,是中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从事大宗商品贸易的业务平台,以农产品、能源化工、金属等大宗商品及其制品的批发和零售为主营业务。中哲物产集团尝试新能源领域的时间较晚。2023 年 9 月,在广期所碳酸锂期货上市两个月后,中哲物产集团旗下的中哲金属有限公司 (下称中哲金属) 才正式涉足碳酸锂行业。起初,他们只是帮江西的回收厂做一些简单的期现贸易业务。直至 2024 年年底,中哲金属才开始正式接触国际锂矿贸易。
作为行业 「新兵」,中哲金属面临着资源渠道与定价模式的双重制约。公司既无海外矿山资源,又受限于传统定价模式,其锂矿国际贸易业务的开局步履维艰。
「刚开始跟澳大利亚矿商谈合作时,对方报出的价格比我们测算的成本高出 50 美元/吨左右,邮件来回拉扯半个月,最后因为 『一口价』 谈不拢,错失合作机会。」 回忆起首次涉足澳大利亚锂矿贸易的经历,中哲金属总经理助理李璐岑满是感慨。
「在传统定价模式下,国际锂矿贸易通常采用 『一口价』 或参考海外第三方资讯网站价格作为基准参考。」 李璐岑告诉记者,这种定价模式看似直截了当,却隐含不少让企业头疼的问题。由于缺乏灵活性和透明度,这种定价模式难以及时反映市场供需与成本波动,尤其是在锂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买卖双方对价格的预期差通常较大,很难达成一致。
「没有海外资源,就没有议价的资本。」 李璐岑坦言,尽管入局晚,但公司团队很快意识到,若困守传统贸易模式,将永远无法在澳大利亚锂矿市场站稳脚跟。为打破这一局面,中哲金属积极探索贸易模式创新,致力于推动海外企业接受以广期所碳酸锂期货价格为结算基准的新定价模式。
转机出现在 2025 年 3 月。当时,一家江西锂盐厂急需澳大利亚锂辉石,却因缺乏美元结算能力而 「卡了壳」。更棘手的是,该锂盐厂与澳大利亚矿山企业的价格预期差达 50 美元/吨,导致合作陷入僵局,遂转向中哲金属寻求帮助。
「当时碳酸锂期货恰好提供了合适的套保窗口,我们便想以碳酸锂期货价格为纽带,打通中澳贸易的定价堵点。」 李璐岑团队迅速构建起 「LC2507 合约价格-固定基差」 的定价体系,以碳酸锂期货实时价格为核心锚点,结合锂矿品位、冶炼成本等产业实际设定基差,形成了一套公开透明、能动态适配市场的科学定价方案。
可当团队带着这套方案对接澳大利亚矿山企业时,却遭遇了 「闭门羹」。「我们做了近十年贸易,只认海外第三方报价,凭什么改?」 有矿山企业负责人直接否定;还有人直言 「看不懂期货定价公式」,觉得不如 「一口价」 省心;更有矿山企业担心新的定价模式会打破利润稳定,宁愿固守与传统贸易商的合作,也不愿进行尝试。「那段时间,我们每周都要带着测算数据找矿山企业沟通,却连一份意向协议都没谈成,全是 『热脸贴冷屁股』。」 李璐岑言谈中满是当时的艰辛与执着。
面对矿山企业的抵触,李璐岑团队并没有死磕,而是及时调整了思路。「既然矿山企业暂时不接受,就从中间贸易商入手。」 李璐岑告诉期货日报记者,随后他们转变方向,与嘉能可、三菱集团等在华有成熟业务的外资贸易商对接。这些机构常年做大宗商品贸易,对期货基差定价模式本就熟悉,更能理解其在提升贸易效率方面的价值。果不其然,仅一周沟通,就有贸易商明确表示愿意合作,这为中哲金属的澳矿贸易打开了第一扇门。
2025 年 5 月,中哲金属的首笔澳大利亚锂矿贸易正式落地。通过海外贸易商,中哲金属按照 「碳酸锂期货合约价格-固定基差」 的公式计价,作为锂精矿的采购价格,锁定原材料成本,随后按同样逻辑卖给江西锂盐厂。最终,江西锂盐厂以低于海外第三方平台 3% 的报价,买到了心仪的澳大利亚锂辉石原料。在这一单交易中,中哲金属不仅帮锂盐厂解决了美元结算难题,更让产业链上下游都锁定了合理利润,成为在澳矿贸易中用碳酸锂期货定价的鲜活样本。
「首单的成功,彻底扭转了澳大利亚矿山企业对期货定价的态度。」 李璐岑笑着说,2025 年 7 月,之前多次拒绝他们的一家澳大利亚矿山企业在华办事处主动发来邮件:「能否分享你们与贸易商的定价公式?我们想内部评估落地可行性。」
原来,这家矿山企业从同行那里得知,中哲金属通过碳酸锂期货定价完成的那笔交易,不仅降低了下游锂盐厂的采购成本,也让海外贸易商赚取了比按 「一口价」 成交更多的利润。
今年 8 月初,中哲金属与这家澳大利亚矿山企业的首次直接合作落地。双方以 「LC2511 合约价格-固定基差」 为定价依据,敲定了 1.6 万吨锂矿的采购合同。谈判时,澳大利亚矿山企业的在华代表不再追问 「为什么要用碳酸锂期货定价」,反而主动讨论 「基差能不能根据冶炼成本再微调」「选哪个合约更贴合交货周期」 等操作细节。
此后,中哲金属与澳大利亚矿山企业的合作态势发生了转变,从中哲金属 「求着谈」 变成了澳大利亚矿山企业主动询价。「以前我们要带着厚厚的成本测算表去说服他们,现在他们会主动研究盘面行情,甚至会问我们当天的期货价格是否适合点价。」 李璐岑满是自豪地说。
从农产品和能源化工领域扩展至新能源领域,从中澳锂矿贸易的 「门外汉」 成长为 「定价参与者」,中哲物产集团的故事,正是碳酸锂期货赋能锂电产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碳酸锂期货的助力,不仅让一家企业实现了从 「被动接受」 到 「主动定价」 的跨越,更推动整个中澳锂矿贸易链路发生深刻变革,从 「单边博弈」 转向 「协同共赢」。
李璐岑介绍,截至 2025 年三季度,中哲金属已与多家澳大利亚矿山企业建立起直接沟通机制。当前,中哲金属的锂矿贸易量已突破 6 万吨,约占该团队总贸易量的 20%。
李璐岑表示,未来,中哲金属将持续深化与海外矿山企业的合作,积极推动以广期所碳酸锂期货价格为结算基准的贸易模式,助推 「中国价格」 向新能源金属领域国际基准升级,既为全球绿色能源转型筑牢定价基础,也为提升我国在全球锂电产业链的话语权积极贡献期市力量。
从 「行业新兵」 到 「枢纽力量」
作为 「行业新兵」,中哲金属能在刚接触锂矿业务后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对碳酸锂期货工具的成功运用。这背后,离不开广期所在市场培育上的努力。
「刚开始接触碳酸锂行业的时候,我们对产业并不了解。」 李璐岑表示,在公司内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正是得益于各种碳酸锂期货会议提供的培训学习机会,中哲金属才得以一步步深入了解碳酸锂产业,从而拓展了公司在碳酸锂产业的朋友圈。广期所举办的系列产业培训,让中哲金属这样的贸易商从传统赚差价的中间角色,蜕变为稳链条的 「枢纽力量」,通过期货工具衔接上下游需求,让产业链各环节在价格波动中找到 「安全锚点」。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短短 1 年多时间,中哲金属就从行业 「新人」 成长为合作覆盖 60 余家企业的贸易枢纽。
这些助力企业成长的碳酸锂期货培训会议,离不开广期所提供的坚实支撑。为提升相关产业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成立 4 年以来,广期所始终深耕产业一线的培育工作。截至目前,广期所和期货公司在全国 27 个省 (市) 开展超千场培训,覆盖 20 万人次。其中,仅碳酸锂期货相关培育活动就有 550 余场,涉及产业企业代表 6.5 万人次。
同时,广期所积极帮助期货公司培养锂电新能源产业服务相关人才,依托 「新能源·向未来」 人才培训品牌,持续开展碳酸锂品种线上和线下培训。截至目前,广期所已开展 26 期培训,并支持期货公司举办了超过 50 场产业调研等活动。
正是这种 「滴灌式」 培育,大大提升了产业企业对期货工具的认知和运用能力,也为中哲金属这类贸易企业快速融入产业生态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为更好地发挥期货市场助力绿色低碳转型、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作用,广期所于 2024 年 9 月启动了 「助绿向新」 产业服务计划,围绕助力绿色低碳转型、服务新质生产力,推出了建设产业基地、开展一对一定向培训辅导、实施产业培育专项等一揽子产业培育举措。
李璐岑认为,「助绿向新」 产业服务计划有效帮助新能源企业在实践中更加深刻地了解期货市场的基本知识、操作规则以及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仅能提高企业对期货市场的认识,还能增强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意愿和能力。中哲金属将通过积极申请定向培训辅导、做好对新能源产业服务、申请联合举办培训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风险管理服务,引导更多新能源企业积极参与广期所 「助绿向新」 计划,鼓励更多产业企业探索、了解并合理运用期货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帮助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广期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广期所将继续出台多元化举措,持续提升碳酸锂期货的市场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大对各类产业企业的培育服务力度,使期货市场成为锂电产业企业管理市场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