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乐
中国资产迎来价值重估。
隔夜美股市场,中国资产全线爆发,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一度大涨超 2%,热门中概股普涨。有分析认为,伴随着中国资产价值重估叙事和中国科技叙事的日益明晰,全球资本正加大对中国资产的配置力度。
据花旗银行分析师最新发布的中美欧投资者路演反馈报告,长线投资者对中国科技股兴趣明显上升。据悉,该报告汇总了花旗银行过去两周与 49 家机构投资者的交流成果。
中国资产大爆发
北京时间 10 月 27 日晚间,美股开盘后,中国资产全线爆发,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一度大涨超 2%,截至收盘,涨幅 1.59%,三倍做多富时中国 ETF、两倍做多中国互联网股票 ETF 均涨超 3%,两倍做多沪深 300ETF、中国海外互联网 ETF 均涨超 2%。
热门中概股集体上涨。小鹏汽车、小马智行涨超 6%,百度涨近 5%,金山云涨超 4%,京东、爱奇艺涨超 3%,阿里巴巴涨近 3%。
此外,周一 (10 月 27 日) 纽约尾盘 (周二北京时间 04:59),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报 7.1093 元,较上周五纽约尾盘涨 168 点——创 8 月 28 日以来最大单日涨幅。
10 月 27 日,亚洲交易时段,A 股、港股市场亦集体走强,沪指盘中一度涨至 3999.07 点,创 2015 年 8 月 18 日以来近十年新高,截至收盘,沪指涨 1.18%,创业板指涨 1.98%;恒生指数涨 1.08%,恒生科技指数涨 1.83%。
站在当前时点,全球资本正在加大对中国资产的配置力度,多家外资机构对中国资产的后市展望也愈发乐观。
证监会主席吴清 10 月 27 日在 2025 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今年前 9 个月,国际资金流入新兴市场超过 1500 亿美元。在此过程中,A 股、港股等中国资产持续重估,配置价值更加凸显。
另据摩根士丹利发布的报告,今年 9 月份,净流入中国股市的外资反弹至 46 亿美元,创下自 2024 年 11 月以来单月最高。截至 9 月 30 日,年内外资被动型基金累计流入 180 亿美元,远超去年同期。这一趋势表明,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正在恢复。
「过去一个月,我们在美国和亚洲开展了多次路演,与不同的投资者进行交流。总体而言,投资者对中国股票的兴趣浓厚,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同我们对市场更乐观的展望。」 瑞银投资银行中国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表示,投资者对中国的 AI 技术发展和资本回报发展感兴趣。在亚洲,投资者的情绪更加乐观,投资中国带来的多元化优势和可投资公司的广度日益扩大。考虑到外国投资者继续低配、估值相对全球市场更便宜以及对美国进一步降息的预期,外资进一步流入中国市场的机会依然存在。
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王滢表示:「未来一年左右,我们对中国股市充满信心。」 王滢看好中国股市有三大原因:宏观经济企稳态势明显,全球资金对中国政策信心提升;中国创新能力获全球认可,人形机器人、AI 等领域进步显著;全球投资人中国股票仓位仍处低位,后续增持空间大。
瑞银财富管理大中华区投资总监及亚太区宏观经济主管胡一帆认为,中国市场受到全球投资人的关注,来自欧洲、拉美、中东的长线资金正在慢慢进入。
摩根大通中国股票策略团队表示,从中期来看,居民资产配置正逐步向股市转移,这将支撑沪深 300 指数在未来一段时间保持反弹走势。

「长线投资者对中国科技股兴趣明显上升」
花旗银行分析师最新发布的中美欧投资者路演反馈报告,汇总了过去两周与 49 家机构投资者的交流成果,报告显示,长线投资者对中国科技股兴趣明显上升,市场焦点集中在 AI 供应链。
花旗明确给出 AI 供应链投资优先级:光模块 (具有 scale-up 机会)>PCB板块>AI 服务器需求增长的 ODM 厂商。
报告指出,2027 年高速光模块存在潜在上行空间,主要由尚未定价的扩展机会驱动。PCB 供应紧张状况可能在 2026 年持续,其中最激进的厂商 (如胜宏科技) 可能从 ASIC 获得额外需求,同时在英伟达供应链中保持稳固地位。
据胜宏科技披露的三季报,2025 年第三季度实现营收 50.86 亿元,同比增长 78.95%;归母净利润达 11.02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260.52%。
财报显示,胜宏科技正在大规模扩张产能,截至三季度末,公司的在建工程达 35.48 亿元,同比暴增 1283.08%;向泰国子公司增资 2.5 亿美元;固定资产投入持续加大。
另外,高盛在日前发布的报告中表示,上调对腾讯今年至 2027 年资本支出预测至 3500 亿元,并上调其云端收入增长预测。高盛认为,腾讯 AI 赋能其全体业务线,得益于其独特微信生态及全球游戏资产。维持对腾讯 「买入」 评级,基本情境的目标价由 701 港元上调至 770 港元,「牛市」 情境的目标价 846 港元。
同时,高盛还上调了阿里巴巴未来 3 年资本开支预测,大幅上调至 4600 亿元,为市场预测最高。
(证券时报网)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