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11 月 12 日,OpenAI 官宣推出新一代旗舰模型 GPT-5.1 系列,含 Instant 和 Thinking 两大核心模型及 Auto 智能功能,即日起向付费用户推送。GPT-5.1 实现智能与沟通风格双重升级,支持个性化定制,设置调整实时生效。目前全球已有 100 万家企业用 OpenAI 服务,付费 B 端业务两月增 40%,Codex 模型采用速度暴增。
每经编辑|毕陆名
当地时间 11 月 12 日,OpenAI 正式官宣推出新一代旗舰模型 GPT-5.1 系列,官方表示此次升级旨在 「让 ChatGPT 更智能,对话体验更有趣」。此次发布距上一代 GPT-5 仅数月时间,此前 GPT-5 因缺乏 「人味」、「刻板而缺乏创造力」 引发用户争议,而 GPT-5.1 则实现了智能水平与沟通风格的双重升级。
图片来源:OpenAI 截图
根据官方公告,GPT-5.1 系列包含 GPT-5.1 Instant 和 GPT-5.1 Thinking 两大核心模型,同步推出 GPT-5.1 Auto 智能功能,即日起向付费用户逐步推送,免费用户将在付费用户覆盖完成后跟进,API 开发者则可在本周晚些时候接入 GPT-5.1。为避免用户适应困扰,OpenAI 还提供了 「后悔药」,付费用户 3 个月内可在设置中切换回旧版 GPT-5,确保平稳过渡。
作为 ChatGPT 最常用的默认模型,GPT-5.1 Instant 新增 「自适应推理」 机制,成为首个引入思维链 (CoT) 的轻量化模型,能自主判断问题复杂度,简单查询保持极速响应,复杂任务则自动投入深度思考。同时其语气更显亲切健谈,偶尔展现的俏皮特质让对话更具趣味性,指令遵循准确率也大幅优化,做到 「快而准、暖而实用」。
主打专业推理的 GPT-5.1 Thinking 则实现了思考节奏的智能调节,简单任务响应速度较前代提升两倍,复杂问题则延长思考周期输出详尽答案,且大幅减少专业术语与晦涩表达,非技术人员也能轻松理解复杂概念。
GPT-5.1 Auto 将为每个查询自动选择最适合的模型,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你完全无需手动选择。
GPT-5.1 的另一大亮点是个性化定制功能的全面升级。OpenAI 推出了八大对话风格矩阵,在优化 「默认」「友好」「高效」 三种经典风格基础上,新增 「专业」「直言不讳」「古怪」 三类选项,叠加保留的 「愤世嫉俗」「书呆子气」 风格,覆盖工作、社交、创作等多元场景。针对进阶用户,平台还测试精细化调节功能,支持自定义回答简洁度、语气温暖度、易读性及 emoji 使用频率,更具备智能感知能力。当模型捕捉到用户对话中的风格偏好时,会主动建议更新设置,实现 「无需手动即可个性化」。所有设置调整实时生效。
OpenAI 公司 CEO 萨姆·奥尔特曼表示,GPT-5.1 升级给力,尤其是指令遵循和自适应思考的改进。当然,整体的智力和沟通风格,提升也很显著。科学副总裁 Kevin Weil 直言,GPT-5.1 是公司迄今为止推出的 「最完美组合」,智商与情商的双重在线将重新定义人机交互标准。
OpenAI 当地时间 11 月 5 日宣布,全球已经有 100 万家企业正在直接使用该公司的服务。
公告介绍称,统计口径包括所有主动为商业用途付费的组织,以及通过开发者平台直接消费模型的企业。公司此前在 9 月初曾披露,包含 ChatGPT 企业用户和校园版 ChatGPT Edu 的用户数量破百万。
OpenAI 称,随着 ChatGPT 每周活跃用户超过 8 亿人,消费市场的广泛接受也推动企业采纳 AI——企业试用周期正变得越来越短、部署阻力越来越小。
OpenAI 表示,目前 ChatGPT for Work 的商业用户席位数量已经超过 700 万个。
OpenAI 首席运营官 Brad Lightcap 曾在 8 月透露,当时的席位数量刚超过 500 万个。也就是说,AI 龙头的付费 B 端业务在短短两个月里增长了 40%。其中,ChatGPT Enterprise 席位同比增加 9 倍。
为了推动企业购买服务,OpenAI 今年推出了一系列面向办公环境的工具,包括能够整合 「美国钉钉」Slack、谷歌网盘、GitHub 数据进行推理的 「公司知识库」,同时提供为企业协作环境优化的 GPT-5 版本。
OpenAI 透露,用于代码生成、重构和工作流自动化的 Codex 模型近期采用速度暴增,自 8 月以来使用量增长了 10 倍。OpenAI 介绍称,思科已经将 Codex 引入其开发工作流,并使得代码审查时间缩短了 50%。
其他 「典型用户案例」 还包括知名投资机构凯雷。OpenAI 介绍称,通过近期刚发布的企业智能体构建平台 AgentKit,凯雷将多智能体尽职调查框架的开发时间缩短超过 50%,并使得智能体准确率提升了 30%。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公开信息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