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汝祥 夏欣
11 月 24 日,摩尔线程科创板 IPO 将启动申购。摩尔线程 IPO 自 2025 年 6 月 30 日获受理,至 11 月 13 日注册生效,仅用时 136 天。
上交所官网显示,近一个月来,共有 5 家公司在科创板 IPO 注册生效,从受理到注册生效平均用时 154 天。
受访专家对 《中国经营报》 记者表示,在资本市场制度完善和政策导向共同作用下,近期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 IPO 审核进程明显提速,预计未来这一趋势将持续深化。
专家认为,在 「十五五」 时期,科创板将承担起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枢纽、产业链协同平台、长期资本引导器、制度创新试验田等四大功能,成为支撑科技创新的核心资本市场载体。
科创板 IPO 审核提速
近一个月内,昂瑞微、优迅股份、摩尔线程、健信超导、沐曦股份等 5 家公司科创板 IPO 相继获准注册。5 家公司皆于 2025 年上半年获受理,从上交所受理,到证监会批复同意注册,平均用时 154 天。其中,优迅股份、摩尔线程、沐曦股份用时分别仅有 120 天、122 天、136 天。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快速注册生效的 5 家公司均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或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拥有较高的 「含科量」,行业地位也颇为重要。
例如,招股书 (注册稿) 显示,优迅股份是国内光通信电芯片领域的领军企业;健信超导是全球磁共振行业内排名第一的超导磁体独立供应商;摩尔线程在国内 GPU 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有力推动了我国 GPU 产业的自主可控进程;沐曦股份是国内高性能通用 GPU 产品的主要领军企业之一,产品性能达到国际上同类型高端处理器的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从近期市场动态来看,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 IPO 审核进程明显提速。」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金融系主任叶小杰对记者表示,多家企业从受理到注册生效的时间大幅缩短,审核效率显著提升。
「真正符合硬科技定位、信息披露和规范性较好的企业,其 IPO 审核节奏明显加快。」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于耀强调,这一轮 IPO 审核节奏的 「加速度」,是建立在更精准筛选和更严格监管基础上的 「结构性提速」,是有选择、有方向地提升效率。
叶小杰认为,提速并非偶然,是科创板推出 「1+6」 改革、IPO 预先审阅机制等举措,进而优化流程、简化环节实现的。同时,监管层对硬科技企业的优先支持政策,如设立绿色通道和快速响应机制,进一步加速了符合条件的企业的上市进程。
「这种变化不仅提升了资本市场的服务效率,还向市场传递了积极信号,鼓励更多创新型企业借助科创板满足融资需求。」 叶小杰进而表示,从宏观角度看,IPO 提速有助于缓解硬科技企业的资金压力,推动其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从而强化国家在关键领域的科技实力。
政策导向更加明确
专家认为,科创板 IPO 审核提速的背后,是通过资本市场赋能科技创新的政策导向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强化。
10 月 31 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辅导读本》 上发表署名文章。吴清在文章中指出:「创新始于科技、兴于产业、成于资本,活跃、有竞争力的资本市场正日益成为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吴清同时强调,以资本市场为枢纽,加快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生态,更好发挥资本市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独特作用,有利于促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稳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今年 6 月 18 日,吴清在 「2025 陆家嘴论坛」 上也曾指出,近年来,创新始于科技、兴于产业、成于资本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在新的形势下,构建以资本市场为枢纽的创新生态、提升创新资本形成效率,对于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意义重大。」 吴清表示。
「监管层推动硬科技企业科创板 IPO 审核提速,其核心是围绕国家战略与资本市场功能定位的深度衔接。」 叶小杰认为。
具体而言,从国家层面看,「十五五」 时期将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核心目标之一,而硬科技企业正是突破 「卡脖子」 技术、「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 的一支关键力量。
「科创板 IPO 审核提速,能让这些企业尽早获得融资支持,将资本快速转化为研发投入与产能建设,避免因资金短缺延误技术攻关进程。」 叶小杰解释道。
从资本市场层面看,这是在强化 「精准支持」 的定位,即通过缩短审核周期、优化制度适配性 (如未盈利企业上市通道),让科创板真正成为硬科技企业的 「首选上市地」,而非境外市场的备选,防止优质科技资源外流。
「同时,这也引导市场资本从短期投机转向长期价值投资,推动 『科技—产业—金融』 形成良性循环,让资本市场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 『助推器』。」 叶小杰如是表示。
「IPO 审核提速不是为了增加几家上市公司,而是要让那些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产业链安全任务的硬科技企业,更快获得资本补给,加速其从实验室走向量产与全球竞争。」 于耀表示。
不仅如此,于耀认为,「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 已成为既定的重要政策目标导向。今年 6 月推出的科创板 「1+6」 改革,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面向优质科技企业试点 IPO 预先审阅机制,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等,都是提高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具体落地措施。而这些措施落地也会促使优质硬科技企业 IPO 项目筛得更准、走得更快。
赋能 「十五五」 科技创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有 46 次提到 「科技」,12 次提到 「科技创新」,明确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科创板恰恰具备 『服务硬科技、支撑产业化、推动资本化』 的三重特质。」 中央财经大学资本市场监管与改革研究中心主任陈运森表示,科创板允许未盈利企业、红筹企业及特殊股权架构企业上市,通过注册制下的市场化定价、严格的信息披露和持续监管,为高研发强度企业提供了直通资本市场的通道,同时也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搭建了桥梁。
叶小杰则表示,「十五五」 时期,科创板将承担起四大独特功能,成为支撑科技创新的核心资本市场载体。
一是 「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枢纽」 功能。科创板不仅能为企业提供 IPO 初期资金,更能通过 「轻资产、高研发」 再融资、产业并购重组等工具,覆盖从核心技术研发到产业化落地的全阶段,解决硬科技企业 「研发投入持续高、回收周期长」 的资金痛点。
二是 「产业链协同平台」 功能。科创板可以通过聚集同一领域上下游企业,促进技术共享、资源整合,推动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集群,破解产业链分散、协同不足的问题。
三是 「长期资本引导器」 功能。通过科创成长层、约定限售等制度,吸引耐心资本入场,匹配硬科技企业长周期发展需求,避免短期资本对研发节奏的干扰。
四是 「制度创新试验田」 功能。叶小杰表示,科创板持续探索如第五套标准扩容、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参与等机制,为全市场改革积累经验,同时通过强化信息披露与风险标识,平衡创新支持与投资者保护,最终助力国家从 「科技大国」 向 「科技强国」 转型。
「科创板不是所有科技公司的简单集合,而是重点聚集在集成电路、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原创成果和产业带动能力的企业,让最能代表中国科技硬实力的一批公司在这里集聚、融资和壮大。」 于耀如是强调。

(中国经营网)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