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证券时报网
港股市场再次迎来南向资金的强劲买入。
4 月 22 日,内地南向资金通过港股通净流入港股市场超 210 亿港元,4 月以来的净买入金额超 1800 亿港元,今年以来的净买入金额超 6200 亿港元,远超去年同期。
南向资金通过港股通持续大额净买入,体现了内资资金对港股市场后市表现的信心,也代表着互联互通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南向资金净买入超 210 亿港元
在近期港股市场持续震荡的过程中,南向资金再次加大了买入力度。
4 月 22 日,内地南向资金净买入港股达 213.60 亿港元,刷新历史第 12 高纪录,显示出南向资金对港股市场的强烈信心。
事实上,自 2025 年以来,南向资金对港股的流入规模持续扩大。截至 4 月 22 日,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已累计净流入 6258.22 亿港元。具体来看,内地南向资金通过沪市港股通净流入 4167.52 亿港元,通过深市港股通净流入 2090.70 亿港元。
从历史数据来看,南向资金对港股市场的青睐并非一朝一夕。自 2021 年以来,南向资金持续加码港股,2024 年全年净流入额更是超过 8000 亿港元,创下历史新高。进入 2025 年,南向资金的流入速度进一步加快,今年 1 月南向资金净买入 1255.92 亿港元,2 月净买入 1527.78 亿港元,3 月净买入 1602.82 亿港元,4 月以来再次净买入 1871.69 亿港元。
对于今年来南向资金加大买入力度的原因,华泰证券认为,一方面是经济、地产数据出现积极信号,多项数据指向经济企稳,内地地产市场走势也有所回暖且风险房企处置释放积极信号;另一方面是 DeepSeek 的出圈改变全球对中国 AI 产业的预期和全球资产配置逻辑,叠加阿里等主要 AI 标的入选港股通,驱动南向资金配置具备 AI 产业景气和稀缺性的港股龙头。
港股科技股备受青睐
南向资金具体买入股票方面,港股科技股备受青睐。Wind 数据显示,根据每日前十大活跃个股的成交情况统计,近 3 个月以来,内地南向资金净买入阿里巴巴948.32 亿港元,净买入腾讯控股 198.48 亿元,净买入中国移动、小米集团、盈富基金等股票的金额也在 100 亿港元以上。
据招商证券研究,从细分行业来看,南向资金的购买行为呈现 「哑铃策略」,净流入主要分布在科技 (专业零售、软件服务、生物科技与汽车) 和红利 (银行与其他金融) 两个方向,而对于传统的建筑、地产、能源等顺周期方向买入相对较少。
华夏基金认为,DeepSeek 带来国产 AI 产业链的估值重塑,港股恒生科技指数汇聚国产 AI 核心资产,上游芯片、算力、模型和下游软件、硬件制造企业均有所覆盖,年初以来吸引了大量南向资金流入。
另一方面,由于科技资产波动较大,红利板块企业多为经营稳定、业绩稳健、现金流充沛的银行、公用事业央国企,ROE 和分红比例稳定,股东回报意愿和能力均较强,其防御属性能够有效平滑波动。
南向资金或持续流入港股市场
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对港股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南向资金成为港股市场的重要支撑力量,对冲了外资流出的压力。在近期港股市场震荡调整的背景下,南向资金的逆势流入有效缓冲了市场的下跌压力。另一方面,南向资金的流入也推动了港股市场的估值修复。随着南向资金对科技股和高股息股的集中加仓,相关板块的估值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展望后市,多家机构预计,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有望继续支撑港股市场估值回升。华泰证券表示,多重因素或持续推动南向资金流入港股市场:
首先,DeepSeek 为首的中国 AI 产业发展或将持续推动中国科技股价值重估,其中主要标的大多在港股。
其次,以提振消费为重点全面扩大内需是今年政策的重点,港股市场集中了不少 「稀缺性」 新消费标的,包括国产美妆、休闲商品 (如盲盒) 等众多新消费龙头股皆在港股上市,或吸引南向持续增配新消费标的。
此外,资本市场政策端,两地将共同推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包括推动更多内地和国际优质企业来港上市、推动发布 《香港资本市场白皮书》 提升资本市场水平、在港打造全球产业合作高地并加强资本市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证券时报网)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