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第一财经
10 年两次投资三次减持,15 亿元投资已换来 55 亿元现金回报!
近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 (下称 「大基金一期」) 第三次减持北方华创(002371.SZ) 后,持股比例降至 5% 以下。
9 月 16 日晚,北方华创公告称,大基金一期近期实施了减持,此次是大基金一期第三次减持北方华创,同时也卖出了历轮减持中的最高价。根据公告,今年 7 月 28 日 9 月 15 日,大基金一期减持北方华创 259.18 万股,减持比例 0.358%,减持价格区间为 334.26 元/股~387.71 元/股,按区间最低价计算,减持金额至少达 8.66 亿元。
本次减持后,大基金一期持有公司股份占总股本比例下降至 4.999932%,持股数量 3620.39 万股。
过去十年,北方华创实施了重大战略资产重组、两次定增募资,不断扩产与研发先进工艺,大基金一期作为推动国产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关键角色,陪伴北方华创长跑,合计斥资 15.11 亿元,参与了战略重组与首次定增。
十年间,北方华创实现跨越式发展,年度营收规模也从 16 亿元增长至 298 亿元,归母净利润从不足 1 亿元增长至约 56 亿元,展现国家队资本对半导体龙头企业的培育成果。
2020 年大基金一期进入回收期,至今减持三次,至少套现 55 亿元,投资至今累计浮盈率达 267.65%。下面,第一财经记者梳理了大基金一期历次投资与减持北方华创,回顾这只国家级半导体基金长期投资国产最大半导体企业的路程。
北方华创是北京市国资委控股的半导体设备龙头企业。公司由七星电子与北方微电子于 2016 年战略重组而成,2017 年更名为 「北方华创」。这次重组诞生了中国规模最大、产品体系最丰富的半导体设备上市公司。2016 年,北方华创以每股 17.46 元,向大基金一期、京国瑞基金、芯动能基金发行股票 5290.22 万股募集配套资金。为助力打造国内半导体设备平台,大基金一期参与认购 3436.43 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 7.5%,出资 6 亿元,这部分股票在 2019 年 8 月 22 日解禁上市。北方华创此次发行股票后,2016 年四季度,大基金一期新晋成为上市公司的第三大股东。
大基金一期第二次入股北方华创是在 2019 年,当时上市公司启动新一轮定增,旨在扩大产能和投入先进技术研发,定增募资 20 亿元,发行价格为 61.27 元/股,合计发行 3264.24 万股,资金用于投入高端集成电路装备研发及高精密电子元器件扩产项目。大基金一期再次积极参与,出资 9.11 亿元,认购股份 1486.68 万股,股份锁定期 36 个月,系该基金第二次投资北方华创。
至此,大基金一期分两次通过参与非公开发行 (定增) 的方式,斥资 15.11 亿元投资北方华创,持有股份 4923.11 万股。
自 2014 年成立以来,大基金一期扮演着产业扶持与财务投资的双重角色,制定了为期 15 年的投资计划,投资期、回收期、延展期各五年。根据大基金一期的退出计划,近年来其已逐步减持北方华创的股份,但此举属于正常的财务投资退出行为,不影响其前期对公司发展所起到的关键性支持作用。
2020 年 7 月,北方华创公告称,大基金一期拟减持公司股份 990.23 万股,占总股本 2%,最终,大基金一期顶格减持,以 175.35 元均价减持 495.12 万股、以 168.81 元均价减持 495.1 万股,合计套现约 17.04 亿元,首笔减持就收回全部投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大基金一期首次减持的股份是其 2016 年参与北方华创战略重组配售股份,当时该基金 2019 年认购的定增股份还未解禁。按照北方华创战略重组股份发行价计算,大基金一期首次减持的浮盈率至少达 8.67 倍。
2022 年半导体行情低迷,北方华创全年下跌 35%,大基金一期当年没有减持。2023 年 5 月,大基金入股北方华创的两笔股份均已解禁,该基金启动了第二次减持,到当年 11 月下旬完成顶格减持,减持价格区间为 235.45 元/股~328.01 元/股,总计卖出 1059.12 万股,套现 29.7 亿元。
完成前两次减持后,大基金一期持股北方华创股份数量下降至 2873.76 万股,占总股本 5.42%,直到今年 7 月前,该基金未做任何买卖。与此同时,2024 年北方华创进行近 10 年以来首次转增股本的分配方案,拟每 10 股转增 3.5 股,转增股票 2025 年 7 月 3 日上市,大基金一期的持股数量也从 2873.76 万股增长至 3879.57 万股。
在完成最近一次减持后,大基金一期持有北方华创的股份数量占总股本比例已低于 5%。按照该基金设定的投资延展期,未来或会逐步卖完北方华创股份。对于北方华创来说,过去十年是公司发展最快的十年,也由大基金一期一路扶持相伴,公司未来的发展将更依赖于自身的技术突破、市场拓展和商业化能力。
(第一财经)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