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券商中国
美国人工智能赛道格局生变。
据最新消息,谷歌云 AI 基础设施负责人 Amin Vahdat 在内部会议上透露,谷歌必须 「每 6 个月将算力容量翻倍」,未来 4—5 年的总体目标是实现 「1000 倍能力提升」 。
受最新发布的 AI 模型 Gemini 3 刺激,谷歌股价大幅飙涨,截至美东时间周五收盘,涨幅达 3.53%,本周累计涨幅超 8%,总市值升至 3.62 万亿美元,超越微软,跻身美股市值榜第三位。
华尔街人士分析称,谷歌 Gemini 3 已经超越 OpenAI 上周刚发布的 GPT-5.1 模型。OpenAI 在 AI 大模型领域一家独大的局面或已成为过去。
谷歌重大目标曝光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 (CNBC) 最新报道,多名知情人士透露,谷歌云 AI 基础设施负责人 Amin Vahdat 在近日召开的全员大会上表示,谷歌必须 「每 6 个月将算力容量翻倍」,未来 4—5 年的总体目标是实现 「1000 倍能力提升」(Now we must double every 6 months...the next 1000x in 4-5 years)。
会议资料显示,Vahdat 在名为 《AI 基础设施》 的演示中明确指出 「AI 基础设施竞争是整个 AI 竞赛中最关键、也最昂贵的部分」。他强调,谷歌的任务 「不是比谁花得更多」,而是要构建更可靠、更高性能、更具扩展性的基础设施。
据悉,这次演示是在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公布好于预期的三季度财报后一周进行的。
在最新财报中,Alphabet 再次上调了资本开支预期,为年内第二次,预计 2025 年的资本支出将在 910 亿美元至 930 亿美元之间。且该公司表示,2026 年资本支出将出现 「显著增长」。
这意味着,谷歌、微软、亚马逊和 Meta 四大 AI 巨头,今年的资本开支总和将达到 3800 亿美元。
Vahdat 表示,谷歌的优势在于,凭借 DeepMind 的长期研究能力,能够预判未来 AI 模型形态。
他说道:「我们必须在相同成本、同等能源消耗下,交付 1000 倍的算力、存储与网络能力。」
但谷歌 CEO 桑达尔·皮查伊在会上警告称,2026 年将是 「极为紧张的一年」,AI 竞争、云需求和算力压力将同步推高公司的投入节奏。
对于市场热议的 「AI 泡沫」,皮查伊回应称,市场确实存在相关讨论,但 「在当下时刻,投入不足的风险远高于投入过度」。
皮查伊进一步指出,谷歌云本季度营收同比增长 34% 至超 150 亿美元,但 「如果有更多算力,增长本可以更快」。
他举例称,上月升级的视频生成工具 Veo 因算力不足无法向更多用户开放,导致扩散速度受限。不过他也强调,在资本开支不断攀升的当下,公司仍需保证健康的自由现金流。

AI 格局生变
目前,华尔街分析认为,谷歌 AI 模型 Gemini 3 正在削弱 OpenAI 在 AI 赛道的领先优势。
JonesTrading 首席市场策略师 Mike ORourke 表示:「鉴于谷歌的规模、行业地位及其在搜索领域的先发优势,Gemini 可能会抢占市场份额,导致 OpenAI 和其他公司落后。」
AI 怀疑论者 Gary Marcus 也在最新发布的文章中写道:「OpenAI 基本上已经挥霍了它曾经拥有的技术领先优势;谷歌已经追上来了。」
在多模态处理能力方面,Gemini 3 Pro 相比竞争对手建立了显著优势。在 MMMU-Pro、ScreenSpot-Pro、Video-MMMU 等多模态基准测试中,该模型相比 Gemini 2.5 Pro 出现明显跳跃式提升,并普遍超越 GPT-5.1 与 Claude 4.5。
在图像理解的逻辑推理测试中,包括 Humanity's Last Exam、ARC-AGI-2、AIME 2025、MathArena 等基准,Gemini 3 Pro 均大幅超越自家前代产品以及 GPT-5.1、Claude 4.5 等竞争对手。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用户差距正在持续缩小。谷歌方面称,其 Gemini 应用已拥有 6.5 亿月度活跃用户。相比之下,OpenAI 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上月表示,ChatGPT 的周活跃用户达到了 8 亿。尽管统计口径不同,但竞争对手的用户增长势头显而易见。
面对激烈竞争,目前 OpenAI 的主要策略似乎是疯狂大举投入,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斥资超过 1.4 万亿美元用于 AI 数据中心建设。
这种激进的资本支出策略,可能会将华尔街的不确定性传导至私募市场。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在激烈的竞争可能抑制潜在收入增长的情况下,为 OpenAI 的 「天价估值」 找到合理的支撑正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一困境也呼应了市场对 「AI 泡沫」 的普遍担忧,即当前的高估值是否可持续。
(券商中国)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