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在被誉为 「中国食品名城」 的河南漯河,这座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半壁江山的城市,「保险+期货」 正以独特的风险分散功能,为当地饱受价格波动困扰的中小养殖户筑起一道坚实的风险 「防护网」。
养猪能手的 「新困惑」
漯河畜牧业发达,其中生猪养殖是支柱产业,占当地畜牧业产值的比例为 70%。该市 5 个县区中有 4 个是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年生猪出栏量超 300 万头,汇聚了以双汇为代表的生猪产业链龙头企业,以及众多中小养殖户。但是,近年来生猪价格波动剧烈,加上非洲猪瘟等疫病风险,养殖户尤其是中小规模养殖户面临着 「养得好却卖不好」 的困境。
「以前我只要把猪养好就能赚钱,现在把猪卖了还有可能赔钱。」 漯河市郾城区孟庙镇新天利养殖场负责人王如意感叹道。??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作为畜牧养殖专业的科班出身,王如意拥有 20 多年的生猪养殖经验,对生猪养殖的各个环节了如指掌,最高年出栏量 2000 余头。然而,面对价格波动风险,他也不得不考虑缩减养殖规模。
漯河市畜牧局副局长吴忠辉表示,大型养殖企业可以通过延伸产业链、规模化经营、期货套期保值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具有一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但中小养殖户几乎不具备直接参与期货市场的能力,在猪价波动加大的情况下,如何构建稳定产业发展的风险 「防护网」,保持生猪业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维护中小养殖户的积极性和养殖信心成为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而 「保险+期货」 模式的落地提供了破题之道。
生猪期货上市首日,漯河临颍县便开展了国内首单生猪收益指数 「保险+期货」 项目。据了解,河南智勤养殖有限公司作为该项目的第一批 「尝鲜者」,最终获赔 18 万余元,成功规避了生猪价格下跌风险,缓解了经营压力。
5 年来,「保险+期货」 在漯河累计服务养殖户约 239 户次,承保生猪 22.58 万头,提供风险保障近 4 亿元。项目赔付率在不同年份虽有波动,但整体效果显著,为当地养殖户应对价格下跌撑起了 「防护网」。
「生猪是 『菜篮子』 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广大养殖户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基础。因此,国家推出能繁母猪和育肥猪等政策性保险,旨在保障生猪养殖过程中面临的疾病、自然灾害等风险,对养殖成本进行有效保障。但是,这类保险并不能帮助养殖户应对价格波动。『保险+期货』 一经推出,对政策性保险起到了有力补充,并构建起多层次的风险保障体系。」 太平洋产险漯河中支总经理韩明杰说。
「漯河模式」 走向全国
「保险+期货」 之所以能在漯河迅速推广并常态化运行,韩明杰归因于 「三重支撑」:一是政策 「托底」,财政补贴让养殖户 「投得起」;二是专业 「护航」,大商所、期货公司紧密联动,精准定价,对冲风险;三是需求 「导向」,从单户试点到全域覆盖,「保险+期货」 方案持续优化,适配产业需求。
吴忠辉介绍,漯河市政府通过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连续 5 年在预算中预留部分资金用于保费补贴,形成了稳定的政策支持机制。目前,漯河生猪 「保险+期货」 项目中,各级政府、社会资本补贴保费比例约 70%,农户自缴保费比例约 30%,极大地降低了参保门槛。
「一开始,我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为 200 头生猪买了 『保险+期货』 产品。」 王如意告诉记者,当时有政府补贴,他只在一头生猪上掏了 20 多元的保费,一个月后竟然赔了 7.5 万元。从那之后,只要有 「保险+期货」 项目,他都会主动参保。
在推广生猪收益指数 「保险+期货」 项目时,漯河市政府、期货公司等项目参与方发现,收益指数是通过测算得来,养殖户难以直接观察指数走势。因此,项目组在推进大商所 2023 年 「农民收入保障计划」 时, 将最初的 「生猪收益指数」 简化为直观的生猪价格险,养殖户可以通过期货盘面直接查看价格走势,其对 「保险+期货」 的理解度和接受度大幅提升。
「现在,我会根据价格走势来决定投保的时机和数量。价格低时多买点,高时则少买点。这种从 『被动接受』 到 『主动选择』 的转变,正是 『保险+期货』 项目不断优化的结果。」 王如意说。
对此,浙江济海贸易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养殖户的这种转变是期货市场希望实现的目标——培育养殖户的风险管理意识。「『保险+期货』 的本质是预防风险,因此需将现货和期货结合起来看。只有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意识,才能使 『保险+期货』 可持续发展。」 他说。
据了解,如今,漯河生猪 「保险+期货」 项目已进入常态化推进阶段,不仅在当地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吸引周边地市政府前来考察学习,「漯河模式」 正逐步在河南乃至全国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