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许诺
在资金搜寻港股 「烟蒂股」 的背景下,「母凭子贵」 的投资逻辑可能引发更多基金经理关注。
继上周五基金重仓股绿叶制药的子公司博安生物单日暴涨 66% 后,4 月 22 日,南方、汇添富等 A 股基金所重仓的乐普医疗,同样迎来港股子公司心泰医疗「一日飞升」,截至收盘,该股涨幅仍高达 47%。
业内人士判断,港股医药医疗赛道 「烟蒂股」 持续被挖掘,显示出增量资金回流港股市场的新趋势。与此同时,公募一季度报告显示,多只医疗 QDII 基金大幅减持美股医疗器械股,并更换为 A 股和港股的医药资产,甚至出现以出海为操作特点的 QDII 基金,已将产品的第一大仓位变成 A 股股票的现象。
医药赛道 「烟蒂股」 又爆发
4 月 22 日,公募基金重仓股乐普医疗在港股上市的控股子公司,收盘暴涨 47%。此前该股的日成交额已严重缩量到不足 300 万港元,而这种基金重仓股旗下的控股资产在股票市场的暴涨现象,正频频出现在近期港股 「烟蒂股」 资产大爆发的趋势中。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当前公募基金经理对相关资产的持仓策略,大多采取直接持有母公司的策略。例如,多位基金经理买入微创医疗,但甚少买入其控制的子上市公司微创机器人;在绿叶制药的持仓策略上,基金经理同样对绿叶制药的持仓覆盖度远高于对子公司博安生物的持仓覆盖;截至今年 3 月末,多只 A 股基金产品将乐普医疗纳入前十大重仓股名单,但在港股上市的子公司心泰医疗并未出现在基金重仓股名单中,这可能体现出基金经理对母公司业务更全面、资金更雄厚以及竞争力更强大的考虑。
值得注意的是,子公司频繁上演估值重构的飞升行情,在相当程度上给重仓母公司的基金经理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母凭子贵」 可能也是一种投资逻辑。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根据心泰医疗在港股发布的 2024 年业绩财报,心泰医疗实现营业总收入 4.72 亿元,同比增长 44.4%;归母净利润 2.46 亿元,同比增长 62.22%。
QDII 基金狂卖美股,回流港股洼地捡漏
公募最新披露的一季度报告显示,多只重仓波士顿科学的 QDII 基金经理,已经将该股减持出前十大重仓股,且这些基金经理在美股市场持有的其他医疗器械股,也遭到大幅减持,这可能意味着商业逻辑的变化,即 QDII 基金经理意识到手术器械赛道的国产化,可能导致美股相关企业业绩损失,并使得此前竞争力稍弱的国产品牌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深圳地区的一位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医疗主题 QDII 基金的持仓,在一季度出现了重大转变。在今年 1 月初,美股医疗行业各类股票的总仓位仍是这只 QDII 基金的第一大仓位。然而到了 3 月末,这只 QDII 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中,突然增加了多只 A 股和港股医疗股,从而使得其正在变成一只 A 股医疗基金。
截至今年 3 月末,A 股市场仓位已成为上述 QDII 基金的第一大股票仓位,美股市场仓位只剩下不足 30%,成为其所投资的第二大市场。QDII 基金凶猛减持美股、拥抱 A 股及港股医疗股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解析了港股医药医疗赛道的 「烟蒂股」 为何频频出现一日跃升的行情。
「港股表现非常强势,在经历四年下跌之后,市场对港股医疗板块的各种悲观预期得到充分消化,而新兴技术的进步一直在板块内发生,这包括了创新药、AI 等,最终随着中国科技叙事的崛起而迎来了医药板块的修复,我们认为这种修复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是能够持续的。」 创金合信基金公司的一位基金经理表示,一季度逐步降低美股仓位,结构方面重点向 AI 医疗、脑机接口、创新药等新兴方向提升配置比例,后续投资思路方面,重点看好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国内外医疗领域广泛应用带来的行业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产生提质增效、创造新需求等效果,进而孕育出新的产业投资机会。
医疗股或有超预期行情
显而易见的是,医药赛道频频出现基金重仓股的控股子公司的飞升行情,或是暗含了当前医药赛道弹性的巨大变化。
南方医药创新基金经理蔡强认为,2025 年的医药医疗有望表现出相对收益,趋势愈发清晰,因为过去几年,医药表现靠后,从估值和资金配置角度来说,已经达到历史低分位水平,从历史复盘来看这个节点往往存在反转的机会。从基本面来看,医药行业显现出诸多新的产业趋势,比如减肥药、双抗药物、ADC 药物、细胞治疗、创新医疗器械等,这些新的产业方向必然会带来新的投资机会,而且中国在生物药领域具有竞争优势,这也是海外公司找中国企业合作的原因。另外在政策端,医保局支持创新,集采边际向好也较为明显,这是医药行业发展的根本。目前关税战愈演愈烈,但是医药主要是 IP 出海,受关税影响不明显,如果因为这些因素导致短期下跌,反倒是布局医药赛道的机会。
平安医药基金经理周思聪认为,医药政策方面,医药行业利好政策频繁出台,产业指向性明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表示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全力支持重大创新;提高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质效,加速获批上市时间。考虑到 2025 年是商保政策元年,也是大批创新药企业收入爆发式增长的起点,这两个因素都是以往的创新药投资所不具备的,创新药产业链有望迎来重磅利好,医药行业基本面方面,创新药出海延续了前几年高歌猛进的势头,今年一季度对外授权的数量、金额及全球的占比均较去年同期继续走高,参考今年上半年的学术大会上全球最亮眼的数据 70% 左右都来自中国企业的贡献,中国创新药药企集体闪耀全球。业绩方面,从一季度披露的 2024 年业绩来看,超预期和提前实现盈利的创新药企业较多,企业盈利能力提升。
(证券时报网)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