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日本的关税谈判突生变数。
6 月 30 日消息,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美日贸易 「不公平」,并称可能会向日本发函,指出 「日本不得不支付 25% 的汽车关税」。与此同时,美日贸易谈判似乎已陷入停滞,负责谈判的日本经济再生担当大臣赤泽亮正本周在华盛顿的第七轮部长级谈判未能取得突破。
另外,特朗普还威胁称,无需延长即将到期的关税期限,将在未来几天内向包括日本在内的多数国家和地区发送信函,美国政府将通知相关国家和地区:除非与美国达成协议,否则贸易惩罚措施将如期生效。
30 日晚间消息,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哈塞特被问及特朗普政府分别与日本和欧盟的贸易磋商时称 「我们将看看进展」。他对日本和欧盟维持数字服务税现状发出威胁。哈塞特表示,将围绕贸易协议进行马拉松一样的磋商。
值得注意的是,关税政策已经对日本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6 月 30 日,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数据显示,5 月份工业产出环比增长 0.5%,远低于 3.5% 的市场预期中值。日本经济产业省调查的制造商预计,经季节调整后的 6 月份工业产出将增长 0.3%,7 月份将下降 0.7%。
关税的变数
6 月 30 日,环球网援引日本 《读卖新闻》 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 6 月 29 日表示,他不准备降低对日本汽车施加的 25% 额外关税。
美日贸易谈判的核心分歧集中在汽车关税问题上,日本一再要求美方降低对日本汽车的关税,但美方并不情愿,谈判举步维艰。
据报道,特朗普当地时间 6 月 29 日在福克斯新闻网的电视节目上表示:「日本不进口美国汽车,但美国引进了数百万辆日本汽车,这不公平。已经向日本说明了这一点,他们也认识到了。」
关于谈判期限,特朗普还说:「会致函,贸易谈判就结束了……可以向日本致函:『亲爱的日本,日本的汽车会被征收 25% 的关税』。」
特朗普还指出:「我们与日本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他们清楚这一点。」 他还表示日本可以进口美国石油和其他产品,要求日本作出更多让步。
今年 4 月,特朗普政府将日本汽车进口关税从 2.5% 大幅提高至 27.5%,引发日方强烈反对。
日本方面一直在努力寻求破局,但目前美日贸易谈判似乎已陷入停滞。
日本东京广播公司报道称,负责谈判的日本经济再生担当大臣赤泽亮正 26 日第 7 次访问美国就关税问题展开新一轮谈判,他原计划 28 日就回国,但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的会谈安排出现问题。为了见到贝森特,赤泽亮正延长行程在华盛顿逗留,但最终还是未能见到贝森特,将于 30 日返回日本。
此外,日本首相石破茂与特朗普早前在加拿大的会晤也未达成协议,谈判陷入僵局。特朗普则进一步建议,日本可通过购买美国石油等商品来减少贸易逆差,但未给出具体让步空间。
6 月 30 日,日本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 5 月工业产出增速低于预期,因美国全面加征关税威胁到日本本已脆弱的经济复苏。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数据显示,5 月份工业产出环比增长 0.5%,远低于 3.5% 的市场预期中值。日本经济产业省调查的制造商预计,经季节调整后的 6 月份工业产出将增长 0.3%,7 月份将下降 0.7%。美国关税的打击可能会破坏日本疲弱的经济复苏。
赤泽亮正周一表示,美国继续对日本汽车征收 25% 的关税将造成重大影响。
他还表示,已获悉特朗普关于汽车的评论,但不予置评。7 月 9 日是贸易谈判的里程碑,将根据工作层会谈的结果制定部长级会谈的时间表。
特朗普发出威胁
7 月 9 日的 「关税大限」 即将到来。尽管美国内阁成员多次发言暗示可能延长最后期限,但特朗普说 「可以,但我认为没必要」,对延长期限一事持消极态度。
6 月 30 日,参考消息援引美联社 6 月 29 日报道,特朗普称,他无意将针对多数国家和地区的 90 天关税暂停期延长至 7 月 9 日之后。一旦他设定的谈判期限截止,美国政府将通知相关国家和地区:除非与美国达成协议,否则贸易惩罚措施将如期生效。
他表示,在最后期限临近前,将 「很快」 给相关国家和地区发函。
特朗普在福克斯新闻频道节目中表示:「我们将评估各个国家和地区对我们的态度:是友好还是不友好。有些国家和地区我们不在乎,就直接发个高额数字过去。」
特朗普在采访中表示,这些信函将写明:「恭喜你们获准购买美利坚合众国商品,需支付 25% 关税,或 35%、50%、10% 关税。」
特朗普的最新表态意味着,美国政府正准备放弃通过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的做法。
特朗普在 27 日的白宫记者会上曾淡化了这一期限的重要性,指出与每个国家和地区分别达成协议存在巨大难度。政府原定目标是在 90 天内完成 90 项贸易协议。
他在采访中说,谈判仍在继续,但全球 「有 200 个国家和地区,不可能与所有国家和地区进行对话」。
这一立场与此前美国官员的表态形成反差。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和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哈塞特此前承诺,本周将有大量协议达成。
(证券时报网)
文章转载自 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