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9 日,在 2025 世界机器人大会 (WRC) 现场,宇树科技创始人、CEO 王兴兴发表演讲并接受了上海证券报等媒体的采访,分享了对于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行情的思考。
宇树科技于今年 7 月开启 IPO 辅导。谈及上市意义,王兴兴回应称,宇树科技已成立 9 年,某种意义上可以将上市视为一个学生继续学习、成长的过程。上市好比高考,企业在管理、运营上可以迈向更成熟的阶段。「这是对我们过去九年多发展时间的交代,也是对股东的交代。」
在整体行业发展势头方面,王兴兴认为,由于需求端的拉动,年内人形机器人市场 「非常火爆」,整机厂商、零部件厂商平均至少有 50% 至 100% 的增长。
「未来几年,全行业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每年翻番都是有保证的,如果有更大的技术突破,甚至可能未来 2 至 3 年突然一年出货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也有可能。」 王兴兴预计。
外界的需求,也直接推动了宇树科技切入人形机器人。王兴兴回溯称,自己曾经最坚决反对人形机器人,宇树科技甚至直到 2022 年都没有做人形机器人。但以 ChatGPT 为代表的 AI 技术进步显著,以及马斯克等对于尖端技术关注度提高,让外界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关注度陡增。
王兴兴介绍,今年上半年,受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拉动,全球机器人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国内整机厂商和零部件厂商平均增速达 50%~100%,这在行业历史上罕见。海外市场同样火热,特斯拉计划今年量产数千台人形机器人,并发布第三代产品,英伟达、苹果等科技巨头也持续投入。
就宇树科技而言,王兴兴介绍,公司过去每年的营收中,出海业务占到 50% 左右。「宇树科技 2018 年就开始做出海业务,我们一直非常注重全球市场。」
在应用场景上,宇树科技的机器人产品已在汽车工厂等工业场景已有落地合作,但王兴兴认为,指望机器人能够在干活场景产生较大的价值不太现实。「运动也好、表演也好,这些场景反而是更好落地的。」

大会现场王兴兴演讲 窦世平 摄
不过,宇树科技最终的目标仍然是干活。王兴兴表示,希望公司的机器人做成可以综合干活的通用型人形机器人,包括工厂、表演、家庭等各种场景,而不仅仅是单一场景。现在宇树科技绝大多数员工,都在为训练机器人在各个场景干活而服务。
对于当前智能体机器人整机硬件的发展情况,王兴兴称:「虽然不是非常完美、成熟,但当下已经足够用了。未来主要是持续完善硬件细节,降低成本,增加寿命和可靠性等。」
在他看来,智能体机器人当下及未来最大的挑战在于机器人大模型。「大家对模型的关注目前是相对较少,反而对数据关注有点太高了。目前行业最大挑战是具身智能的 AI 完全不够用,机器人大模型类似于处在 ChatGPT 出来前的 1 至 3 年——大家发现了方向和技术路线,但没人把它做出来。」
王兴兴预计,如果顺利的话,未来 1 至 3 年可以达到人形机器人的 ChatGPT 时刻,最慢的话要 3 至 5 年。
王兴兴认为,未来 2 至 5 年智能机器人技术的重心在于统一端到端智能机器人大模型,研发更低成本、更高寿命的硬件及超大批量的制造,以及低成本大规模算力等等。
不过,在模型层面,宇树科技一直保持谨慎投入。王兴兴认为,在机器人行业中,宇树科技现在的人算多,但跟大型 AI 公司肯定没法比。但 AI 并不是资源多、钱多、人多,就一定做得出全球最好的技术。一个中小团队或者更小的团队,也有概率能做出更好的成果。
「行业当前过度关注数据问题,而忽视了模型架构缺陷。」 王兴兴认为,视频生成模型可能比 VLA 模型更有效,但存在 GPU 消耗大等问题。未来,端到端 AI 模型、低成本硬件及分布式算力 (如工厂或小区服务器集群) 将是关键方向。
王兴兴强调,在 AI 领域没有一家大公司能保证有足够的人、足够的资源,一直保持领先。过去的案例已经验证,AI 的创新永远伴随着随机性。
谈及未来,王兴兴表示,机器人创新需要全球共创,中国和海外企业必须共同推动,没有单一公司能保证领先。他预计,未来 2-5 年迎来突破,AI 智能的成熟将开启大规模应用时代。
(上海证券报)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