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教授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分析 「洞察」 号数据,首次确证火星存在半径约 600 千米的固态内核,主要由富含轻元素的结晶铁镍合金构成。另据研究,火星地幔中散布着直径可达 4 公里的巨型物质团块,为约 45 亿年前天体撞击残留碎片。这些发现为了解火星内部结构及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也助于探索其他缺乏板块构造活动的类地行星内部结构。相关研究已发表在美国 《科学》 杂志上。
每经编辑|毕陆名
据央视新闻,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近日该校孙道远教授、毛竹教授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行星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研究团队通过深入分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洞察号 (InSight) 探测器记录的数据,首次确证火星内部存在一个半径约 600 千米的固态内核,并揭示其主要成分构成可能是富含轻元素的结晶铁镍合金。
另据新华社 8 月 30 日报道,一项新发布的研究显示,火星地幔中散布着大量巨型物质团块,被认为是约 45 亿年前天体撞击火星后残留的碎片。这一发现为了解火星内部结构及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美国航天局 「洞察」 号火星探测器在 2018 年至 2022 年执行火星探索任务期间收集的火星震数据,并利用震波在不同物质中传播方式的差异推测火星内部构造。此前,研究团队已借助这种方法测算了火星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大小、深度与成分。
结果显示,火星地幔中散布的巨型物质团块直径可达 4 公里。这些团块很可能源自火星早期遭受的大规模天体撞击。撞击释放的巨大能量让地壳和地幔被大面积破坏,形成岩浆海,并将部分撞击体和火星自身碎片推入地幔深处。与地球不同,火星缺乏板块构造活动,其内部物质循环缓慢,因此这些结构得以保存至今。
论文主要作者、帝国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康斯坦丁诺斯·哈拉兰布斯表示,团队从未以如此清晰、细致的方式观察过一颗行星的内部构造。在火星地幔中发现的这些古老物质团块表明,火星内部构造在数十亿年间演化极为缓慢。
研究人员指出,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了解火星的地质历史,也为探索金星、水星等同样缺乏板块构造活动的类地行星的内部结构提供了借鉴。
「洞察」 号于 2018 年 5 月发射升空并于当年 11 月在火星艾利希平原成功着陆。其主要任务是了解火星的内部结构,探究火星震和火星内核等。「洞察」 号任务于 2022 年 12 月结束。据美国航天局介绍,「洞察」 号服役期间,其搭载的测量仪共记录到 1300 多次火星震。
相关研究已发表在美国 《科学》 杂志上。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社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