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2 日,国家医保局举办直播活动,解读 7 类医保医用耗材分类优化工作。优化后的分类能更客观反映耗材特征,解决管理难题,为数据互联互通提供支撑。分类依据药监部门信息,统一编码,助力价格精准监测,排查异常值。此外,分类调整尊重创新、贴合临床需求,且为历史首次全国编码统一。据悉,上海等地已率先落地新数据库。
每经记者|张宏 每经编辑|陈旭
9 月 12 日,国家医保局举办医保医用耗材分类规则解读直播活动。
本次直播聚焦血管介入支架、血管介入球囊、非血管介入支架、非血管介入球囊、吻合器、人工器官、植入式心脏节律管理器等 7 类医保医用耗材的分类优化工作进行专题解读。
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副主任赵秀竹表示,优化调整后的分类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各类耗材功能特征,解决了识别难、区分难、管理难等问题,能进一步提升医保管理的标准化和精细化水平,为我国医保精细化管理及医疗健康数据互联互通提供坚实数据支撑。
规则解读直播活动现场 每经记者 张宏 摄
医保医用耗材编码助力价格纠偏
本次分类依据药监部门医疗器械注册备案证信息,将具有相同或相似临床用途、结构组成的医用耗材归入同一分类。
国家医保局价采中心邓文艳介绍,以第一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药物洗脱冠脉支架为例,冠状动脉钴铬合金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系统、铂铬合金可降解涂层依维莫司洗脱冠状动脉支架系统等产品的注册证名称各不相同,非心脏领域的专家第一次看到的时候,难免都会存在疑问。
「在没有医保医用耗材代码以前,我们首先要筛选出名称近似的产品。以我们的药物洗脱冠脉支架为例,『支架系统』 就是关键词。筛出以后,我们要对产品的注册证和说明书进行审核,明确植入部位、产品材质和产品特征等相应信息。在确定为同一类产品后,才能开展价格监测工作,费时费力。而在我们新版医用耗材分类代码中,它们有了统一的单元号,也就是分类代码。同时也有了统一的单元名,即医保通用名。在确定监测范围后,我们通过制定对应到具体产品规格型号编码的数据提取表,在全国招采子系统中提取全国采购数据,可以实现对同类型产品价格的精准监测。」
她表示,医保医用耗材编码投入使用以来,中心已经陆续对国家组织集中带量采购的耗材中临床使用量大以及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耗材开展了价格监测工作,排查显著偏离监测结果的异常值,督促引导企业纠正不公平高价、歧视性高价,促使价格回归更加公允的区间。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项目组负责人翟梦媛介绍,优化调整后的分类还清除了数据库中冗余的分类。
现场参会专家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优化调整后的分类更清晰了,通用名更加明确,使得产品临床应用非常清晰。且采用标准化编码有利于开展大数据信息统计,进而作出决策支持。『能否负担得起』『有没有负担价值』 等一系列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历史首次实现全国编码统一
翟梦媛表示,本次修订尊重支持创新,助推产业发展。对于在药监部门已有产品注册备案,但在医保医用耗材编码数据库中无合适分类对应的产品,予以新增相关分类、特征或材质。
例如,植入式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是心脏起搏领域的革命性技术,它可通过微创方式经静脉植入心腔内,具有无切口、无囊袋、无导线的优势。本次分类调整将 「无导线心脏起搏器」 单独分类,充分关注了技术创新,为使用传统起搏器多次感染、上腔静脉通路缺失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此外,本次修订注重贴合临床需求,便捷应用管理。翟梦媛介绍,根据临床和部门管理实际需求,对临床使用、医保支付价值差别较大,但在医保医用耗材编码数据库未明确区分特征或材质的,进行优化调整。
例如,在冠脉支架介入治疗中,通常在支架表面增加药物涂层或覆盖一层高分子聚合物膜来降低血管再狭窄率。此次分类优化,为了更好贴合当前临床应用,将 「药物洗脱/非药物洗脱 「覆膜/非覆膜」 特征单独体现,推动耗材管理精细化、高效化。
据悉,本次修订是历史上首次实现全国编码统一。目前,数据库中血管介入支架、血管介入球囊、非血管介入支架、非血管介入球囊吻合器、人工器官、植入式心脏节律管理器等 7 类医保医用耗材分类、医保通用名及材质特征等已完成优化调整。
在国家医保局指导下,上海等地区已率先落地 7 类医用耗材新数据库,其他省份也在加快推进。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宏摄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