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第一财经
第 11 批集采的 55 个采购品种中,25 个品种有原研药参与报量,报量份额约占 30%。面对这么大的报量份额,原研药企会像之前有的批次那样观望、「象征性报价」 还是在新规下积极参与,成为本批集采的一大悬念。
第一财经采访的业内人士和专家普遍认为,按厂牌报量、复活机制、不再锚定最低价等集采规则的改变对原研药中选有积极影响,预测会有更多原研企业参与有效报价,中选率也有望提高,但具体也要看各家药企的策略,若原研药的院外规模较大,可能会影响其参与意愿。
9 月 20 日,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 (下称联采办) 发布 《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 (GY-YD2025-1)》(下称采购文件),《全国首年机构需求量》 也作为采购文件的附件同时发布。
采购文件规定的申报品种资格有三种,一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的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参比制剂,即人们所称的 「原研药」;二是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品;三是按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批准的仿制药。
联采办统计,本次全国共 46359 家医药机构参与报量。医疗机构的报量有 77% 具体到厂牌,23% 按通用名报量。在本次集采的 55 个品种中,有 25 个品种有参比制剂 (即原研药) 参加,报量份额约为 30%。
医疗战略咨询公司 Latitude Health 创始人赵衡认为,集采新规正式发布,市场可预期性大幅增强,按照品牌名报量有助于患者降低更换药品带来的风险,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有利于在现有市场已经具备规模的药企。
赵衡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按厂牌报量能够吸引更多原研药企参加集采,但要看各家药企策略,如果降幅可预期性强,原研还是愿意参与的,如果原研药规模已经在院外比较大了,可能参与意愿就不大了。
目前,集采中选品种中仿制药占比为 95% 以上。但第十批集采中原研药无一中标,引发了市场和民众对于原研药退出公立医院的担忧。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对第一财经表示,第 11 批集采规则的改变对原研药中选有积极影响,可能会有更多原研企业参与有效报价,中选率也有望提高。
邓勇认为,本次集采允许医疗机构按具体品牌报量,若报量的品牌中选,将直接成为该医疗机构的供应企业。这对市场占有率高的原研药有利,因为医院会保持原有的用药习惯,若之前使用原研药,就可能按原研药品牌报量,原研药中选后可直接获得报量份额。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对记者表示,无论从品种数量或是销售市场份额来看,按厂牌报量肯定有利于原研企业的,而且集采新规还按照市场份额特别设定了复活机制,对于报量多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加分项。「这批集采原研药中标的可能性会更大,数量也可能更多。」 金春林说。
根据 《全国首年机构需求量》 统计,所有品种里按厂牌报量最高的是阿斯利康治疗糖尿病的原研药物达格列净片 (安达唐),4.63 亿片的报量占到了该品种总需求一半以上,阿斯利康也成为这批集采占医院报量最多的企业。
阿斯利康的达格列净片是 2019 年国谈的 「明星药」,当年以远低于国际价格的 4.36 元谈判成功。
安达唐通过国谈后进入医保之后销售量持续上升,米内网数据显示,2024 年,安达唐以 68 亿元销售额登顶 2024 年中国终端医药市场 「药王」。近年来,安达唐在零售价格也在下降,第一财经在京东上查询发现,目前安达唐 10mg、14 片包装的价格为 46.25 元,约合每片 3.3 元,大包装的单价会更低。
采购文件规定,本次集采达格列净片采购为 5mg 和 10mg 两种规格;10mg 为主流规格,最高限价为 2.3865 元/片;5mg 规格的最高限价为 1.4038 元/片,这表明,安达唐最少需要降至 2.3865 元/片才能中选本批集采。
另一个报量比较大的原研药品是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 (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受托生产) 的治疗帕金森症的多巴丝肼口服常释剂型,报量为 1.9 亿片。主流规格左旋多巴 200mg 与苄丝肼 50mg,最高申报价为 1.0784 元/片。
邓勇认为,不再简单选用最低报价作为价差控制的 「锚点」,这避免了个别企业异常低价 「熔断」 其他正常报价的企业,为原研药提供了更合理的报价环境,减少了原研药因价格竞争过于激烈而无法中选的情况。
同时,集采还新增 「未入围复活」 机会,满足医院报量达到或超过该品种各厂牌平均报量、首轮报价不是最高价、自愿将价格下调至入围企业拟中选价格水平这三个条件的企业,可获得中选资格。「这使得原研药即使首轮未入围,也有机会通过降价复活中选,提高了原研药的中选可能性。」 邓勇说。
也有医保专家对记者表示,从厂牌报量可以看出当前医院用药的现状,虽然有达格列净这样占医院总报量 50% 左右的品种,但有些品种的原研报量只占 1% ~2%。同时,第 11 批集采的 55 个采购品种有 30 个没有报原研厂牌,这说明在医院实际用药中,原研占比并不大。
(第一财经)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