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
  • 热门
  • 所有
  • 外汇
  • 24 小时
  • 期货
  • 基金
  • 贵金属
  • 股票

万亿 AI 基建,英伟达和 OpenAI 在疯狂添柴

2025 年 10 月 9 日

假期主线:AI+黄金

2025 年 10 月 9 日
港股速报 | 港股三连跌 黄金股继续走强

港股速报 | 港股三连跌 黄金股继续走强

2025 年 10 月 9 日
十月A股行情如何演绎?以史为鉴这些行业上涨概率更高

十月 A 股行情如何演绎?以史为鉴这些行业上涨概率更高

2025 年 10 月 9 日
广告
多重利好支撑贵金属涨势如虹 节后沪金跳空高开刷新上市新高

多重利好支撑贵金属涨势如虹 节后沪金跳空高开刷新上市新高

2025 年 10 月 9 日
十大券商看后市:假期增量信息对风险偏好影响偏正面 新一轮上行动能正蓄势

十大券商看后市:假期增量信息对风险偏好影响偏正面 新一轮上行动能正蓄势

2025 年 10 月 9 日

《黑天鹅》 作者预警 「白天鹅」 危机:债务海啸逼近,投资者亟需崩盘对冲

2025 年 10 月 9 日
一张图看商品支撑阻力:金银油气+铂钯铜农产品期货(2025年10月9日)

一张图看商品支撑阻力:金银油气+铂钯铜农产品期货 (2025 年 10 月 9 日)

2025 年 10 月 9 日

上汽集团 9 月销售整车约 44 万辆 新能源车销量增长 46.5%

2025 年 10 月 9 日
来自技术面试官的忠告:0-3 年经验程序员面试这样做!

来自技术面试官的忠告:0-3 年经验程序员面试这样做!

2025 年 10 月 9 日
贵金属集体狂飙!年内已有3股翻倍 三大因素刺激黄金走强

贵金属集体狂飙!年内已有 3 股翻倍 三大因素刺激黄金走强

2025 年 10 月 9 日
IPO周报:本周暂无新股申购 上周有新股上市首日单签浮盈超4万元

IPO 周报:本周暂无新股申购 上周有新股上市首日单签浮盈超 4 万元

2025 年 10 月 9 日

时隔 10 年!沪指涨超 1% 站上 3900 点 黄金、可控核聚变概念集体爆发

2025 年 10 月 9 日
金桂财经
广告
2025 年 10 月 9 日 星期四
联系我们
合作建议
  • 首页
  • 24 小时
  • 全球金融
  • 股市风云
  • 基金动态
  • 金财眼
  • 期货新闻
  • 期货研报
  • 外汇市场
  • 贵金属
  • 未来科技
  • 登录& 注册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 首页
  • 24 小时
  • 全球金融
  • 股市风云
  • 基金动态
  • 金财眼
  • 期货新闻
  • 期货研报
  • 外汇市场
  • 贵金属
  • 未来科技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金桂财经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万亿 AI 基建,英伟达和 OpenAI 在疯狂添柴

来自 金桂财经
2025 年 10 月 9 日
在 全球
0

【文章来源:techweb】

10 月 9 日消息,在人工智能 (AI) 基础设施领域,一场由巨额投资和采购承诺交织而成的 「循环交易」 浪潮,正日益引发外界的密切关注。以英伟达与 OpenAI 近期的千亿美元级合作为代表,一个日益复杂的商业网络似乎正在人为地支撑着整个 AI 行业的万亿估值。尽管技术潜力巨大,但像 OpenAI 这样的核心参与者仍远未实现盈利,这令部分分析师联想到了历史上的科技泡沫,并对当前这种高度关联的扩张模式提出了风险警告。

巨头联手,「循环交易」 引发关注

两周前,英伟达同意向 OpenAI 投资高达 1000 亿美元,以支持这家领先的 AI 初创企业建设数据中心,其规模之大,足以满足一座大城市的用电需求。作为交换,OpenAI 承诺在这些数据中心中部署数百万颗英伟达芯片。这一安排因其明显的 「循环交易」 属性而迅速引发争议。

本周,OpenAI 并未因此放缓脚步,反而继续推进一项类似的合作。这家 ChatGPT 的开发商宣布与英伟达的竞争对手 AMD 达成合作协议,将采购价值数百亿美元的 AMD 芯片。根据协议,OpenAI 还有望成为 AMD 的最大股东之一。

历史上,还从未有如此巨额的资金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涌入一项虽前景广阔、但盈利模式仍未得到验证的技术领域。而这些投资的流向,大多绕不开两家核心企业:英伟达与 OpenAI。

近期由这两家公司主导的一系列交易与合作,不断加剧外界的担忧:一个日益错综复杂、彼此勾连的商业交易网络,正在人为支撑起这场估值万亿美元的 AI 热潮。其影响已渗透至经济的各个角落,从债务、股权到房地产与能源,AI 基础设施的建设浪潮正全方位地搅动全球市场。

三年前点燃 AI 投资热潮的英伟达与 OpenAI,如今正通过与该领域的云服务商、AI 开发商及其他初创企业达成一系列大规模、甚至部分重叠的战略合作,持续为这场热潮注入动力。在此过程中,它们也被认为通过推高估值、将众多公司的命运紧密捆绑在一起,加剧了潜在 AI 泡沫的形成风险。

仅 OpenAI 一家,就与英伟达、AMD 及甲骨文达成了 AI 算力合作协议,总投资规模很可能轻松突破 1 万亿美元。而与此同时,这家明星初创企业仍在巨额亏损中运营,预计要到 2030 年前后才可能实现现金流转正。

晨星公司分析师布莱恩·科莱洛 (Brian Colello) 在谈到英伟达对 OpenAI 的投资时表示:「若一年后人工智能泡沫破裂,这笔交易很可能成为早期信号之一。一旦形势恶化,这种循环交易关系可能就是症结所在。」

在整个人工智能热潮中,英伟达频繁的交易活动始终是业界关注的焦点。这家芯片巨头通过向数十家 AI 初创企业注资来提振市场,而这些企业大多依赖英伟达的 GPU 来开发和运行其模型。OpenAI 虽然规模较小,但也参与了对初创企业的投资,其中部分企业正是在其 AI 模型基础上构建服务。随着科技公司进入更高成本的 AI 开发阶段,这两家公司主导的交易规模呈指数级增长,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就在英伟达与 OpenAI 宣布千亿美元投资协议的次日,OpenAI 证实已与甲骨文达成一项规模达 3000 亿美元的独立交易,计划在美国建设数据中心。而甲骨文随后又斥资数十亿美元采购英伟达芯片用于这些设施,这一系列操作使得英伟达实际上成为了 OpenAI 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

据 《The Information》 最新披露的一份报告,甲骨文的云业务利润率远低于分析师预期,这加剧了市场的担忧。报告援引内部文件称,最近一个季度甲骨文通过出租搭载英伟达芯片的服务器创收约 9 亿美元,但毛利率仅为 14%。这一消息不仅导致甲骨文股价下挫,更引发了整个科技板块的连锁反应。

知情人士还透露,英伟达计划在马斯克旗下 xAI 的融资轮中出资 20 亿美元,这笔股权投资与英伟达的芯片供应直接挂钩。据悉,xAI 此轮融资总额将达 200 亿美元,其中约 75 亿美元为股权融资,125 亿美元为债务融资,交易通过特殊目的载体 (SPV) 构建。该 SPV 将用于采购英伟达处理器,而 xAI 则承诺租用这些芯片五年。

今年在华尔街表现亮眼的云服务商 CoreWeave 也呈现出类似的循环交易模式。英伟达通过持有其 7% 的股份支撑了该公司的 IPO,随后又签署了价值 63 亿美元的云服务采购协议。值得注意的是,CoreWeave 的主营业务正是出租英伟达芯片的算力。与此同时,OpenAI 不仅在 CoreWeave 上市前获得其 3.5 亿美元股权投资,近期更将云服务合约金额提升至 224 亿美元。这一系列交易再次将 OpenAI 和英伟达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良性循环」 还是 「泡沫前兆」?

面对外界质疑,科技行业内部的高管们强调,这种非传统的商业模式是为应对 AI 服务需求激增的必然选择。AMD 首席执行官苏姿丰 (Lisa Su) 将其与 OpenAI 的合作称为 「良性的、积极的循环」,OpenAI 总裁兼联合创始人格雷格·布罗克曼 (Greg Brockman) 则指出,满足 ChatGPT 等产品所需的巨大算力,必须依靠 「全行业在 AI 供应链上的协同努力」。

但一些长期观察科技行业的分析师和学者,却在当前的热潮中看到了与当年互联网泡沫令人不安的相似之处。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高级研究员保罗·卡瓦奥 (Paulo Carvao) 指出:「上世纪 90 年代末的循环交易多集中在初创公司间的广告和交叉销售,企业通过相互采购来虚增表面业绩。而如今的 AI 公司虽拥有实体产品和真实客户,但其支出速度仍远超盈利增长。」

针对业界质疑,英伟达官方在声明中强调 「从未要求被投企业必须使用英伟达技术」。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谈及与 OpenAI 的交易时也重申了这一立场:「我们不会强制要求对方将投资款用于采购英伟达技术,资金用途完全由他们自主决定。」

然而,当下顶级 AI 企业的 「烧钱」 速度已远超互联网泡沫时期的初创公司。OpenAI 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 (Sam Altman) 曾公开表示,为支撑尖端 AI 模型所需的基础设施,预计将投入 「数万亿美元」。这对任何企业都是艰巨的挑战,对尚未实现盈利的初创公司更是如此。为实现这个宏伟目标,OpenAI 计划通过风险投资、债务融资和与日俱增的战略合作来筹措资金,而众多企业正迫切希望与这家炙手可热的初创公司建立关联。

此前,OpenAI 及其同行主要依赖与微软、亚马逊、谷歌等科技巨头的投资交易,这些巨头也通过向 AI 初创企业出售云服务获益。如今情况正在发生变化:OpenAI、xAI 等 AI 开发商开始效仿科技巨头,通过发行债券筹集数百亿美元的基建资金。其中奥特曼与 OpenAI 的规划最为激进。

伯恩斯坦研究公司分析师斯泰西·拉斯贡 (Stacy Rasgon) 在一份投资备忘录中写道:「奥特曼手握影响全球经济走向的钥匙,既可能引发长达十年的经济衰退,也可能带领我们进入科技的乐土。目前尚难预料最终结局。」

在近期的 OpenAI 开发者大会上,奥特曼简要回应了财务状况:「实现可持续盈利是我们的必经之路,我们对此抱有充分信心和耐心。但现阶段,我们仍处于投资和增长阶段。」

相较之下,英伟达拥有维持当前繁荣周期的充足底气。作为先进 AI 芯片领域的主导者,其市值已达 4.5 万亿美元,登顶全球上市公司市值榜首。根据 PitchBook 的数据,英伟达在 2024 年参与了 52 笔 AI 领域风险投资,截至今年 9 月底已完成 50 笔交易。首席财务官科莱特·克雷斯 (Colette Kress) 明确表示,资金将投向 「生态系统中最具战略价值的环节」。

除直接投资外,英伟达还通过承诺收购 CoreWeave 等合作伙伴的闲置算力来提供支持。CoreWeave 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因特拉托 (Michael Intrator) 坦言,虽然理解市场对循环融资的担忧,但随着 AI 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这些质疑将逐渐消散。他强调:「当微软为满足 Copilot 用户需求而采购基础设施时,所谓循环融资的讨论已无关紧要,真正重要的是终端用户的真实需求。」(小小)

【文章来源:techweb】

10 月 9 日消息,在人工智能 (AI) 基础设施领域,一场由巨额投资和采购承诺交织而成的 「循环交易」 浪潮,正日益引发外界的密切关注。以英伟达与 OpenAI 近期的千亿美元级合作为代表,一个日益复杂的商业网络似乎正在人为地支撑着整个 AI 行业的万亿估值。尽管技术潜力巨大,但像 OpenAI 这样的核心参与者仍远未实现盈利,这令部分分析师联想到了历史上的科技泡沫,并对当前这种高度关联的扩张模式提出了风险警告。

巨头联手,「循环交易」 引发关注

两周前,英伟达同意向 OpenAI 投资高达 1000 亿美元,以支持这家领先的 AI 初创企业建设数据中心,其规模之大,足以满足一座大城市的用电需求。作为交换,OpenAI 承诺在这些数据中心中部署数百万颗英伟达芯片。这一安排因其明显的 「循环交易」 属性而迅速引发争议。

本周,OpenAI 并未因此放缓脚步,反而继续推进一项类似的合作。这家 ChatGPT 的开发商宣布与英伟达的竞争对手 AMD 达成合作协议,将采购价值数百亿美元的 AMD 芯片。根据协议,OpenAI 还有望成为 AMD 的最大股东之一。

历史上,还从未有如此巨额的资金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涌入一项虽前景广阔、但盈利模式仍未得到验证的技术领域。而这些投资的流向,大多绕不开两家核心企业:英伟达与 OpenAI。

近期由这两家公司主导的一系列交易与合作,不断加剧外界的担忧:一个日益错综复杂、彼此勾连的商业交易网络,正在人为支撑起这场估值万亿美元的 AI 热潮。其影响已渗透至经济的各个角落,从债务、股权到房地产与能源,AI 基础设施的建设浪潮正全方位地搅动全球市场。

三年前点燃 AI 投资热潮的英伟达与 OpenAI,如今正通过与该领域的云服务商、AI 开发商及其他初创企业达成一系列大规模、甚至部分重叠的战略合作,持续为这场热潮注入动力。在此过程中,它们也被认为通过推高估值、将众多公司的命运紧密捆绑在一起,加剧了潜在 AI 泡沫的形成风险。

仅 OpenAI 一家,就与英伟达、AMD 及甲骨文达成了 AI 算力合作协议,总投资规模很可能轻松突破 1 万亿美元。而与此同时,这家明星初创企业仍在巨额亏损中运营,预计要到 2030 年前后才可能实现现金流转正。

晨星公司分析师布莱恩·科莱洛 (Brian Colello) 在谈到英伟达对 OpenAI 的投资时表示:「若一年后人工智能泡沫破裂,这笔交易很可能成为早期信号之一。一旦形势恶化,这种循环交易关系可能就是症结所在。」

在整个人工智能热潮中,英伟达频繁的交易活动始终是业界关注的焦点。这家芯片巨头通过向数十家 AI 初创企业注资来提振市场,而这些企业大多依赖英伟达的 GPU 来开发和运行其模型。OpenAI 虽然规模较小,但也参与了对初创企业的投资,其中部分企业正是在其 AI 模型基础上构建服务。随着科技公司进入更高成本的 AI 开发阶段,这两家公司主导的交易规模呈指数级增长,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就在英伟达与 OpenAI 宣布千亿美元投资协议的次日,OpenAI 证实已与甲骨文达成一项规模达 3000 亿美元的独立交易,计划在美国建设数据中心。而甲骨文随后又斥资数十亿美元采购英伟达芯片用于这些设施,这一系列操作使得英伟达实际上成为了 OpenAI 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

据 《The Information》 最新披露的一份报告,甲骨文的云业务利润率远低于分析师预期,这加剧了市场的担忧。报告援引内部文件称,最近一个季度甲骨文通过出租搭载英伟达芯片的服务器创收约 9 亿美元,但毛利率仅为 14%。这一消息不仅导致甲骨文股价下挫,更引发了整个科技板块的连锁反应。

知情人士还透露,英伟达计划在马斯克旗下 xAI 的融资轮中出资 20 亿美元,这笔股权投资与英伟达的芯片供应直接挂钩。据悉,xAI 此轮融资总额将达 200 亿美元,其中约 75 亿美元为股权融资,125 亿美元为债务融资,交易通过特殊目的载体 (SPV) 构建。该 SPV 将用于采购英伟达处理器,而 xAI 则承诺租用这些芯片五年。

今年在华尔街表现亮眼的云服务商 CoreWeave 也呈现出类似的循环交易模式。英伟达通过持有其 7% 的股份支撑了该公司的 IPO,随后又签署了价值 63 亿美元的云服务采购协议。值得注意的是,CoreWeave 的主营业务正是出租英伟达芯片的算力。与此同时,OpenAI 不仅在 CoreWeave 上市前获得其 3.5 亿美元股权投资,近期更将云服务合约金额提升至 224 亿美元。这一系列交易再次将 OpenAI 和英伟达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良性循环」 还是 「泡沫前兆」?

面对外界质疑,科技行业内部的高管们强调,这种非传统的商业模式是为应对 AI 服务需求激增的必然选择。AMD 首席执行官苏姿丰 (Lisa Su) 将其与 OpenAI 的合作称为 「良性的、积极的循环」,OpenAI 总裁兼联合创始人格雷格·布罗克曼 (Greg Brockman) 则指出,满足 ChatGPT 等产品所需的巨大算力,必须依靠 「全行业在 AI 供应链上的协同努力」。

但一些长期观察科技行业的分析师和学者,却在当前的热潮中看到了与当年互联网泡沫令人不安的相似之处。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高级研究员保罗·卡瓦奥 (Paulo Carvao) 指出:「上世纪 90 年代末的循环交易多集中在初创公司间的广告和交叉销售,企业通过相互采购来虚增表面业绩。而如今的 AI 公司虽拥有实体产品和真实客户,但其支出速度仍远超盈利增长。」

针对业界质疑,英伟达官方在声明中强调 「从未要求被投企业必须使用英伟达技术」。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谈及与 OpenAI 的交易时也重申了这一立场:「我们不会强制要求对方将投资款用于采购英伟达技术,资金用途完全由他们自主决定。」

然而,当下顶级 AI 企业的 「烧钱」 速度已远超互联网泡沫时期的初创公司。OpenAI 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 (Sam Altman) 曾公开表示,为支撑尖端 AI 模型所需的基础设施,预计将投入 「数万亿美元」。这对任何企业都是艰巨的挑战,对尚未实现盈利的初创公司更是如此。为实现这个宏伟目标,OpenAI 计划通过风险投资、债务融资和与日俱增的战略合作来筹措资金,而众多企业正迫切希望与这家炙手可热的初创公司建立关联。

此前,OpenAI 及其同行主要依赖与微软、亚马逊、谷歌等科技巨头的投资交易,这些巨头也通过向 AI 初创企业出售云服务获益。如今情况正在发生变化:OpenAI、xAI 等 AI 开发商开始效仿科技巨头,通过发行债券筹集数百亿美元的基建资金。其中奥特曼与 OpenAI 的规划最为激进。

伯恩斯坦研究公司分析师斯泰西·拉斯贡 (Stacy Rasgon) 在一份投资备忘录中写道:「奥特曼手握影响全球经济走向的钥匙,既可能引发长达十年的经济衰退,也可能带领我们进入科技的乐土。目前尚难预料最终结局。」

在近期的 OpenAI 开发者大会上,奥特曼简要回应了财务状况:「实现可持续盈利是我们的必经之路,我们对此抱有充分信心和耐心。但现阶段,我们仍处于投资和增长阶段。」

相较之下,英伟达拥有维持当前繁荣周期的充足底气。作为先进 AI 芯片领域的主导者,其市值已达 4.5 万亿美元,登顶全球上市公司市值榜首。根据 PitchBook 的数据,英伟达在 2024 年参与了 52 笔 AI 领域风险投资,截至今年 9 月底已完成 50 笔交易。首席财务官科莱特·克雷斯 (Colette Kress) 明确表示,资金将投向 「生态系统中最具战略价值的环节」。

除直接投资外,英伟达还通过承诺收购 CoreWeave 等合作伙伴的闲置算力来提供支持。CoreWeave 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因特拉托 (Michael Intrator) 坦言,虽然理解市场对循环融资的担忧,但随着 AI 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这些质疑将逐渐消散。他强调:「当微软为满足 Copilot 用户需求而采购基础设施时,所谓循环融资的讨论已无关紧要,真正重要的是终端用户的真实需求。」(小小)

YOU MAY ALSO LIKE

黄金攻破 4000 美元之际:全球央行正迅速撤离美债?

特朗普:以色列和哈马斯达成协议!以军将撤至双方商定的界线!

【文章来源:techweb】

10 月 9 日消息,在人工智能 (AI) 基础设施领域,一场由巨额投资和采购承诺交织而成的 「循环交易」 浪潮,正日益引发外界的密切关注。以英伟达与 OpenAI 近期的千亿美元级合作为代表,一个日益复杂的商业网络似乎正在人为地支撑着整个 AI 行业的万亿估值。尽管技术潜力巨大,但像 OpenAI 这样的核心参与者仍远未实现盈利,这令部分分析师联想到了历史上的科技泡沫,并对当前这种高度关联的扩张模式提出了风险警告。

巨头联手,「循环交易」 引发关注

两周前,英伟达同意向 OpenAI 投资高达 1000 亿美元,以支持这家领先的 AI 初创企业建设数据中心,其规模之大,足以满足一座大城市的用电需求。作为交换,OpenAI 承诺在这些数据中心中部署数百万颗英伟达芯片。这一安排因其明显的 「循环交易」 属性而迅速引发争议。

本周,OpenAI 并未因此放缓脚步,反而继续推进一项类似的合作。这家 ChatGPT 的开发商宣布与英伟达的竞争对手 AMD 达成合作协议,将采购价值数百亿美元的 AMD 芯片。根据协议,OpenAI 还有望成为 AMD 的最大股东之一。

历史上,还从未有如此巨额的资金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涌入一项虽前景广阔、但盈利模式仍未得到验证的技术领域。而这些投资的流向,大多绕不开两家核心企业:英伟达与 OpenAI。

近期由这两家公司主导的一系列交易与合作,不断加剧外界的担忧:一个日益错综复杂、彼此勾连的商业交易网络,正在人为支撑起这场估值万亿美元的 AI 热潮。其影响已渗透至经济的各个角落,从债务、股权到房地产与能源,AI 基础设施的建设浪潮正全方位地搅动全球市场。

三年前点燃 AI 投资热潮的英伟达与 OpenAI,如今正通过与该领域的云服务商、AI 开发商及其他初创企业达成一系列大规模、甚至部分重叠的战略合作,持续为这场热潮注入动力。在此过程中,它们也被认为通过推高估值、将众多公司的命运紧密捆绑在一起,加剧了潜在 AI 泡沫的形成风险。

仅 OpenAI 一家,就与英伟达、AMD 及甲骨文达成了 AI 算力合作协议,总投资规模很可能轻松突破 1 万亿美元。而与此同时,这家明星初创企业仍在巨额亏损中运营,预计要到 2030 年前后才可能实现现金流转正。

晨星公司分析师布莱恩·科莱洛 (Brian Colello) 在谈到英伟达对 OpenAI 的投资时表示:「若一年后人工智能泡沫破裂,这笔交易很可能成为早期信号之一。一旦形势恶化,这种循环交易关系可能就是症结所在。」

在整个人工智能热潮中,英伟达频繁的交易活动始终是业界关注的焦点。这家芯片巨头通过向数十家 AI 初创企业注资来提振市场,而这些企业大多依赖英伟达的 GPU 来开发和运行其模型。OpenAI 虽然规模较小,但也参与了对初创企业的投资,其中部分企业正是在其 AI 模型基础上构建服务。随着科技公司进入更高成本的 AI 开发阶段,这两家公司主导的交易规模呈指数级增长,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就在英伟达与 OpenAI 宣布千亿美元投资协议的次日,OpenAI 证实已与甲骨文达成一项规模达 3000 亿美元的独立交易,计划在美国建设数据中心。而甲骨文随后又斥资数十亿美元采购英伟达芯片用于这些设施,这一系列操作使得英伟达实际上成为了 OpenAI 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

据 《The Information》 最新披露的一份报告,甲骨文的云业务利润率远低于分析师预期,这加剧了市场的担忧。报告援引内部文件称,最近一个季度甲骨文通过出租搭载英伟达芯片的服务器创收约 9 亿美元,但毛利率仅为 14%。这一消息不仅导致甲骨文股价下挫,更引发了整个科技板块的连锁反应。

知情人士还透露,英伟达计划在马斯克旗下 xAI 的融资轮中出资 20 亿美元,这笔股权投资与英伟达的芯片供应直接挂钩。据悉,xAI 此轮融资总额将达 200 亿美元,其中约 75 亿美元为股权融资,125 亿美元为债务融资,交易通过特殊目的载体 (SPV) 构建。该 SPV 将用于采购英伟达处理器,而 xAI 则承诺租用这些芯片五年。

今年在华尔街表现亮眼的云服务商 CoreWeave 也呈现出类似的循环交易模式。英伟达通过持有其 7% 的股份支撑了该公司的 IPO,随后又签署了价值 63 亿美元的云服务采购协议。值得注意的是,CoreWeave 的主营业务正是出租英伟达芯片的算力。与此同时,OpenAI 不仅在 CoreWeave 上市前获得其 3.5 亿美元股权投资,近期更将云服务合约金额提升至 224 亿美元。这一系列交易再次将 OpenAI 和英伟达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良性循环」 还是 「泡沫前兆」?

面对外界质疑,科技行业内部的高管们强调,这种非传统的商业模式是为应对 AI 服务需求激增的必然选择。AMD 首席执行官苏姿丰 (Lisa Su) 将其与 OpenAI 的合作称为 「良性的、积极的循环」,OpenAI 总裁兼联合创始人格雷格·布罗克曼 (Greg Brockman) 则指出,满足 ChatGPT 等产品所需的巨大算力,必须依靠 「全行业在 AI 供应链上的协同努力」。

但一些长期观察科技行业的分析师和学者,却在当前的热潮中看到了与当年互联网泡沫令人不安的相似之处。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高级研究员保罗·卡瓦奥 (Paulo Carvao) 指出:「上世纪 90 年代末的循环交易多集中在初创公司间的广告和交叉销售,企业通过相互采购来虚增表面业绩。而如今的 AI 公司虽拥有实体产品和真实客户,但其支出速度仍远超盈利增长。」

针对业界质疑,英伟达官方在声明中强调 「从未要求被投企业必须使用英伟达技术」。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谈及与 OpenAI 的交易时也重申了这一立场:「我们不会强制要求对方将投资款用于采购英伟达技术,资金用途完全由他们自主决定。」

然而,当下顶级 AI 企业的 「烧钱」 速度已远超互联网泡沫时期的初创公司。OpenAI 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 (Sam Altman) 曾公开表示,为支撑尖端 AI 模型所需的基础设施,预计将投入 「数万亿美元」。这对任何企业都是艰巨的挑战,对尚未实现盈利的初创公司更是如此。为实现这个宏伟目标,OpenAI 计划通过风险投资、债务融资和与日俱增的战略合作来筹措资金,而众多企业正迫切希望与这家炙手可热的初创公司建立关联。

此前,OpenAI 及其同行主要依赖与微软、亚马逊、谷歌等科技巨头的投资交易,这些巨头也通过向 AI 初创企业出售云服务获益。如今情况正在发生变化:OpenAI、xAI 等 AI 开发商开始效仿科技巨头,通过发行债券筹集数百亿美元的基建资金。其中奥特曼与 OpenAI 的规划最为激进。

伯恩斯坦研究公司分析师斯泰西·拉斯贡 (Stacy Rasgon) 在一份投资备忘录中写道:「奥特曼手握影响全球经济走向的钥匙,既可能引发长达十年的经济衰退,也可能带领我们进入科技的乐土。目前尚难预料最终结局。」

在近期的 OpenAI 开发者大会上,奥特曼简要回应了财务状况:「实现可持续盈利是我们的必经之路,我们对此抱有充分信心和耐心。但现阶段,我们仍处于投资和增长阶段。」

相较之下,英伟达拥有维持当前繁荣周期的充足底气。作为先进 AI 芯片领域的主导者,其市值已达 4.5 万亿美元,登顶全球上市公司市值榜首。根据 PitchBook 的数据,英伟达在 2024 年参与了 52 笔 AI 领域风险投资,截至今年 9 月底已完成 50 笔交易。首席财务官科莱特·克雷斯 (Colette Kress) 明确表示,资金将投向 「生态系统中最具战略价值的环节」。

除直接投资外,英伟达还通过承诺收购 CoreWeave 等合作伙伴的闲置算力来提供支持。CoreWeave 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因特拉托 (Michael Intrator) 坦言,虽然理解市场对循环融资的担忧,但随着 AI 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这些质疑将逐渐消散。他强调:「当微软为满足 Copilot 用户需求而采购基础设施时,所谓循环融资的讨论已无关紧要,真正重要的是终端用户的真实需求。」(小小)

【文章来源:techweb】

10 月 9 日消息,在人工智能 (AI) 基础设施领域,一场由巨额投资和采购承诺交织而成的 「循环交易」 浪潮,正日益引发外界的密切关注。以英伟达与 OpenAI 近期的千亿美元级合作为代表,一个日益复杂的商业网络似乎正在人为地支撑着整个 AI 行业的万亿估值。尽管技术潜力巨大,但像 OpenAI 这样的核心参与者仍远未实现盈利,这令部分分析师联想到了历史上的科技泡沫,并对当前这种高度关联的扩张模式提出了风险警告。

巨头联手,「循环交易」 引发关注

两周前,英伟达同意向 OpenAI 投资高达 1000 亿美元,以支持这家领先的 AI 初创企业建设数据中心,其规模之大,足以满足一座大城市的用电需求。作为交换,OpenAI 承诺在这些数据中心中部署数百万颗英伟达芯片。这一安排因其明显的 「循环交易」 属性而迅速引发争议。

本周,OpenAI 并未因此放缓脚步,反而继续推进一项类似的合作。这家 ChatGPT 的开发商宣布与英伟达的竞争对手 AMD 达成合作协议,将采购价值数百亿美元的 AMD 芯片。根据协议,OpenAI 还有望成为 AMD 的最大股东之一。

历史上,还从未有如此巨额的资金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涌入一项虽前景广阔、但盈利模式仍未得到验证的技术领域。而这些投资的流向,大多绕不开两家核心企业:英伟达与 OpenAI。

近期由这两家公司主导的一系列交易与合作,不断加剧外界的担忧:一个日益错综复杂、彼此勾连的商业交易网络,正在人为支撑起这场估值万亿美元的 AI 热潮。其影响已渗透至经济的各个角落,从债务、股权到房地产与能源,AI 基础设施的建设浪潮正全方位地搅动全球市场。

三年前点燃 AI 投资热潮的英伟达与 OpenAI,如今正通过与该领域的云服务商、AI 开发商及其他初创企业达成一系列大规模、甚至部分重叠的战略合作,持续为这场热潮注入动力。在此过程中,它们也被认为通过推高估值、将众多公司的命运紧密捆绑在一起,加剧了潜在 AI 泡沫的形成风险。

仅 OpenAI 一家,就与英伟达、AMD 及甲骨文达成了 AI 算力合作协议,总投资规模很可能轻松突破 1 万亿美元。而与此同时,这家明星初创企业仍在巨额亏损中运营,预计要到 2030 年前后才可能实现现金流转正。

晨星公司分析师布莱恩·科莱洛 (Brian Colello) 在谈到英伟达对 OpenAI 的投资时表示:「若一年后人工智能泡沫破裂,这笔交易很可能成为早期信号之一。一旦形势恶化,这种循环交易关系可能就是症结所在。」

在整个人工智能热潮中,英伟达频繁的交易活动始终是业界关注的焦点。这家芯片巨头通过向数十家 AI 初创企业注资来提振市场,而这些企业大多依赖英伟达的 GPU 来开发和运行其模型。OpenAI 虽然规模较小,但也参与了对初创企业的投资,其中部分企业正是在其 AI 模型基础上构建服务。随着科技公司进入更高成本的 AI 开发阶段,这两家公司主导的交易规模呈指数级增长,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就在英伟达与 OpenAI 宣布千亿美元投资协议的次日,OpenAI 证实已与甲骨文达成一项规模达 3000 亿美元的独立交易,计划在美国建设数据中心。而甲骨文随后又斥资数十亿美元采购英伟达芯片用于这些设施,这一系列操作使得英伟达实际上成为了 OpenAI 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

据 《The Information》 最新披露的一份报告,甲骨文的云业务利润率远低于分析师预期,这加剧了市场的担忧。报告援引内部文件称,最近一个季度甲骨文通过出租搭载英伟达芯片的服务器创收约 9 亿美元,但毛利率仅为 14%。这一消息不仅导致甲骨文股价下挫,更引发了整个科技板块的连锁反应。

知情人士还透露,英伟达计划在马斯克旗下 xAI 的融资轮中出资 20 亿美元,这笔股权投资与英伟达的芯片供应直接挂钩。据悉,xAI 此轮融资总额将达 200 亿美元,其中约 75 亿美元为股权融资,125 亿美元为债务融资,交易通过特殊目的载体 (SPV) 构建。该 SPV 将用于采购英伟达处理器,而 xAI 则承诺租用这些芯片五年。

今年在华尔街表现亮眼的云服务商 CoreWeave 也呈现出类似的循环交易模式。英伟达通过持有其 7% 的股份支撑了该公司的 IPO,随后又签署了价值 63 亿美元的云服务采购协议。值得注意的是,CoreWeave 的主营业务正是出租英伟达芯片的算力。与此同时,OpenAI 不仅在 CoreWeave 上市前获得其 3.5 亿美元股权投资,近期更将云服务合约金额提升至 224 亿美元。这一系列交易再次将 OpenAI 和英伟达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良性循环」 还是 「泡沫前兆」?

面对外界质疑,科技行业内部的高管们强调,这种非传统的商业模式是为应对 AI 服务需求激增的必然选择。AMD 首席执行官苏姿丰 (Lisa Su) 将其与 OpenAI 的合作称为 「良性的、积极的循环」,OpenAI 总裁兼联合创始人格雷格·布罗克曼 (Greg Brockman) 则指出,满足 ChatGPT 等产品所需的巨大算力,必须依靠 「全行业在 AI 供应链上的协同努力」。

但一些长期观察科技行业的分析师和学者,却在当前的热潮中看到了与当年互联网泡沫令人不安的相似之处。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高级研究员保罗·卡瓦奥 (Paulo Carvao) 指出:「上世纪 90 年代末的循环交易多集中在初创公司间的广告和交叉销售,企业通过相互采购来虚增表面业绩。而如今的 AI 公司虽拥有实体产品和真实客户,但其支出速度仍远超盈利增长。」

针对业界质疑,英伟达官方在声明中强调 「从未要求被投企业必须使用英伟达技术」。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谈及与 OpenAI 的交易时也重申了这一立场:「我们不会强制要求对方将投资款用于采购英伟达技术,资金用途完全由他们自主决定。」

然而,当下顶级 AI 企业的 「烧钱」 速度已远超互联网泡沫时期的初创公司。OpenAI 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 (Sam Altman) 曾公开表示,为支撑尖端 AI 模型所需的基础设施,预计将投入 「数万亿美元」。这对任何企业都是艰巨的挑战,对尚未实现盈利的初创公司更是如此。为实现这个宏伟目标,OpenAI 计划通过风险投资、债务融资和与日俱增的战略合作来筹措资金,而众多企业正迫切希望与这家炙手可热的初创公司建立关联。

此前,OpenAI 及其同行主要依赖与微软、亚马逊、谷歌等科技巨头的投资交易,这些巨头也通过向 AI 初创企业出售云服务获益。如今情况正在发生变化:OpenAI、xAI 等 AI 开发商开始效仿科技巨头,通过发行债券筹集数百亿美元的基建资金。其中奥特曼与 OpenAI 的规划最为激进。

伯恩斯坦研究公司分析师斯泰西·拉斯贡 (Stacy Rasgon) 在一份投资备忘录中写道:「奥特曼手握影响全球经济走向的钥匙,既可能引发长达十年的经济衰退,也可能带领我们进入科技的乐土。目前尚难预料最终结局。」

在近期的 OpenAI 开发者大会上,奥特曼简要回应了财务状况:「实现可持续盈利是我们的必经之路,我们对此抱有充分信心和耐心。但现阶段,我们仍处于投资和增长阶段。」

相较之下,英伟达拥有维持当前繁荣周期的充足底气。作为先进 AI 芯片领域的主导者,其市值已达 4.5 万亿美元,登顶全球上市公司市值榜首。根据 PitchBook 的数据,英伟达在 2024 年参与了 52 笔 AI 领域风险投资,截至今年 9 月底已完成 50 笔交易。首席财务官科莱特·克雷斯 (Colette Kress) 明确表示,资金将投向 「生态系统中最具战略价值的环节」。

除直接投资外,英伟达还通过承诺收购 CoreWeave 等合作伙伴的闲置算力来提供支持。CoreWeave 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因特拉托 (Michael Intrator) 坦言,虽然理解市场对循环融资的担忧,但随着 AI 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这些质疑将逐渐消散。他强调:「当微软为满足 Copilot 用户需求而采购基础设施时,所谓循环融资的讨论已无关紧要,真正重要的是终端用户的真实需求。」(小小)

Search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一周热门

假期主线:AI+黄金

2025 年 10 月 9 日
港股速报 | 港股三连跌 黄金股继续走强

港股速报 | 港股三连跌 黄金股继续走强

2025 年 10 月 9 日
十月A股行情如何演绎?以史为鉴这些行业上涨概率更高

十月 A 股行情如何演绎?以史为鉴这些行业上涨概率更高

2025 年 10 月 9 日
多重利好支撑贵金属涨势如虹 节后沪金跳空高开刷新上市新高

多重利好支撑贵金属涨势如虹 节后沪金跳空高开刷新上市新高

2025 年 10 月 9 日
十大券商看后市:假期增量信息对风险偏好影响偏正面 新一轮上行动能正蓄势

十大券商看后市:假期增量信息对风险偏好影响偏正面 新一轮上行动能正蓄势

2025 年 10 月 9 日

《黑天鹅》 作者预警 「白天鹅」 危机:债务海啸逼近,投资者亟需崩盘对冲

2025 年 10 月 9 日
一张图看商品支撑阻力:金银油气+铂钯铜农产品期货(2025年10月9日)

一张图看商品支撑阻力:金银油气+铂钯铜农产品期货 (2025 年 10 月 9 日)

2025 年 10 月 9 日

上汽集团 9 月销售整车约 44 万辆 新能源车销量增长 46.5%

2025 年 10 月 9 日
来自技术面试官的忠告:0-3 年经验程序员面试这样做!

来自技术面试官的忠告:0-3 年经验程序员面试这样做!

2025 年 10 月 9 日
贵金属集体狂飙!年内已有3股翻倍 三大因素刺激黄金走强

贵金属集体狂飙!年内已有 3 股翻倍 三大因素刺激黄金走强

2025 年 10 月 9 日
金桂财经

2025 年 10 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 9 月    

近期动态

  • 假期主线:AI+黄金
  • 港股速报 | 港股三连跌 黄金股继续走强
  • 十月 A 股行情如何演绎?以史为鉴这些行业上涨概率更高
  • 多重利好支撑贵金属涨势如虹 节后沪金跳空高开刷新上市新高
  • 十大券商看后市:假期增量信息对风险偏好影响偏正面 新一轮上行动能正蓄势
  • 《黑天鹅》 作者预警 「白天鹅」 危机:债务海啸逼近,投资者亟需崩盘对冲
广告

Copyright © 2025 广州金桂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粤 ICP 备 2025390655 号

  •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 登录& 注册

Copyright © 2025 广州金桂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粤 ICP 备 2025390655 号

  • 登录
  • 注册
忘记密码?
Lost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You will receive a link to create a new password via email.
body::-webkit-scrollbar { width: 7px; } body::-webkit-scrollbar-track { border-radius: 10px; background: #f0f0f0; } body::-webkit-scrollbar-thumb { border-radius: 50px; background: #dfdbd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