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光子星球
半年过去,投流最猛的月之暗面 (以下简称月暗) 仍在 「屠版」B 站,同期竞争对手智谱、昆仑万维和 MiniMax 几乎在这片土地上销声匿迹。有 B 站用户吐槽,「以前在手机上划拉几下才能刷到,现在看什么都是 Kimi」。
此前据新浪科技估算,Kimi 每天的获客成本至少 20 万元。从今年二月份到现在,三千多万砸下去,月暗初步拿到了一份成绩单:以 305 万月访问量起家,两个月时间实现逆转,超越百度文心一言,扣开了 2000 万的大门。自此,Kimi 便开始占据国内 ChatBot 细分赛道的月活、访问量的榜首。据 AI 产品榜 aicpb.com 7 月数据显示,Kimi 的月访问量达到 2456 万,而 Minimax 的海螺 AI 只有 51.79 万。
(数据来源:AI 产品榜 aicpb.com 制图:光子星球)
但这份成绩单背后也写满了焦虑,用 Kimi 产品相关负责人 「松鹅」 的原话说就是 「巨头林立,虎视眈眈」,大厂在后面穷追不舍。
数据显示,即便月暗在投流上下了大手笔,但 Kimi 流量增长速度也已经放缓,甚至其增长曲线与未投流的大厂产品趋于重合。用户没有忠诚度,反复在几个免费的 AI 助手中横跳,使用 Kimi 也丝毫不影响其投入到后上线 「腾讯元宝」 的怀抱。
月暗创始人杨植麟有一句口头禅:「AI 输入有两根线,一根是电线,一根是数据线」,如果最后真正想要实现 Super Intelligence,就要想办法把数据线拔掉。「只要有电,AI 就可以自我进化,让 AI 自造 AI。」
现阶段,各个助手投流的核心目的不在于打造 「爆款」,而在于获取数据,即先给他们连上成百上千的数据线。
投流宛如无声的竞拍,在缺乏有力砝码情况下,月暗们不得不举牌。但这似乎是一个恶性循环,越焦虑越投流,增长反馈越差,焦虑越甚。
光子星球获悉,月暗近期正在招聘渠道 BD,硬性要求为必须具备安卓厂商经验,继续扩充投流渠道。
投流的竞价游戏,月暗按下了继续键,others 呢?
豆包、B 站换打法
目前,AI 助手最常见的线上投流模式是 CPA(Cost Per Action),即每次用户只要完成注册或下载 App 的任务,月暗等公司就得支付广告费用。该方式适合于早期推广,简单粗暴,且见效快。
CPA 的本质是 「洗脑」,通过不断刷存在感来建立和强化用户的心智。今年年初由 Kimi 掀起的 「大模型营销战」,各家普遍采用的就是该方式。彼时,豆包占据抖音绝对主场,Kimi、智谱清言、天工 AI 在 B 站打得难舍难分。
CPA 在移动端和 PC 端有两种不同呈现的方式。以 B 站为例,在移动端刷到 AI 助手相关广告后,点进去会弹出相应助手 App 的下载界面,用户可一键完成下载。
(Kimi 在苹果 App Store 的广告下载界面)
在 PC 端,B 站向 Kimi 们开放了可接入 AI 助手的 API 接口,随时同步调取 API 的数据和费用。站在用户侧,只要点击视频下方的广告就能跳转到 AI 助手的网页版,注册后即可使用。
Kimi 在 B 站投流竞价举了一次牌,直接抬高了其他公司竞标的门槛,「其他人想投,投不起」,但上述情况挡不住更加 「财大气粗」 的字节豆包。在 Kimi 围剿中,豆包正在灵活运用 「反包围」 政策。比如购买竞对词条,搜索 Kimi 关键词,出现的却是豆包的广告。
(豆包 B 站投流广告)
不仅如此,光子星球发现,近期豆包还在 B 站投了一波 CPS(Cost Per Sales) 的广告。一般情况下,CPS 直接与销售转化挂钩,结合到 AI 助手投流场景则意味着豆包购买了点击付费的服务,用户无需注册即可直接在豆包网站版提问。
(B 站豆包投流)
我们注意到,豆包 CPS 投流广告出现在了弹幕列表中。不同于开放 API 的方式,该链接用于专门跟踪豆包广告投放渠道转化。可以理解为是获取数据窗口,用户点击后,直接生成跳转轨迹,方便后期分析 B 站用户转化率和用户使用反馈。
豆包的投流策略跟 Kimi 不同,背靠抖音好乘凉,前期在抖音海撒网,把关键词搜索、直播、头部 KOL 推广投了遍。抖音反手又收了一遍 Kimi、智谱和昆仑万维的钱。基于抖音的大盘,豆包的 「国民性」 远超 Kimi,靠直播间一句 「免费下载」,下沉到了三四线城市中老年人的手机上。
豆包已经靠抖音基本完成了 「抢夺用户心智」 的任务,在这个阶段选择在 B 站试水 CPS 方式,或许说明下载量已经不那么重要,取而代之的是用户怎么使用以及 AI 助手公司如何获取反馈数据来迭代优化。
以前互联网厂商买关注,现在 Kimi 们买数据反馈,这才是 AI 时代投流的本质。
数据 Scaling Law 的博弈
很多人把 Kimi 们的投流解读为 「制造 AI 应用爆款的焦虑」,但其实现阶段投资人和创业者都普遍认为,谈 Super App 还为时尚早。
「你直接上来搞 App 是有问题的,模型的边界、技术的成本、实时性和个性化的问题都没解决,做 C 端不太行。基本上这个阶段能跑出来的产品,大概率只能是效率类工具,基于此能做迁移和融合的东西很多。现阶段去收集数据,做阶段性验证没问题」,某位投资人告诉我们。
关于为何要做 Kimi,杨植麟曾做过解答,他认为 AI 没有办法在封闭的环境中持续提升,所以需要有足够多的交互、反馈环节。进一步思考,为了利于 AGI 反馈,则需要一些精密度更高的场景和数据,所以 Kimi 才一开始定位 「高知」(大学生、白领打工人) 人群,模型在这样的环境中学得更快。
「打个比方,如果把 Kimi 看作一个环境,让很多用户输入反馈交互,不断去探索。这就不只是针对静态数据的 Scaling Law,也是针对动态环境的 Scaling Law」,杨植麟道。
没有什么比高质量、精准的数据反馈更重要,这也解释了 Minimax 为何在社交 App 星野增长势头强劲的情况下,还要再推出一款 AI 效率工具海螺 AI。
杨植麟的想法可能也是标榜 AGI 公司的考虑。综合下来,做效率工具是资本和大模型厂商双重选择的结果。基于此,表面是投流,实则是扩大数据来源。
光子星球了解到,今年 4 月份,月暗投流最凶猛的时候,有互联网大厂直接跟营销代理公司提需求,「Kimi 怎么投,我们也按样儿来一遍」。
以最后投流效果说话,Kimi 确实尝到了甜头,月总访问量和日活已经和其他人拉开了差距。但是这种领先,「松鹅」 认为 DAU 高并不一定碾压其他竞争对手。
他在某社交平台上写道:「AI 提供的是智能的价值,不会直接产生信息交换的价值。在现在大多数产品设计下,并没有产生多边网络效应,和移动互联网做超级平台不一样,DAU 的增长不会给产品带来指数级的价值提升。」
投流换增长是否是个真命题有待检验。在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所宣传和投流的前提下,我们发现,Kimi 前期访问量的环比增长异常得高,远远超过同期投流的豆包和智谱清言。
3 月份,Kimi 的环比增长高达 321.58%,豆包为 61.03%,智谱清言为 78.44%。但来到 4 月份,Kimi 的环比增长陡然回落,逐渐与其他助手环比增长曲线重合,6 月份环比增长甚至跌破了 1%。如果非要谈月暗重金投流的效果,那大概是没有出现其他家环比访问量下降的情况。7 月份,Kimi 访问量的环比增长率又涨到了 5.8%。
(数据来源:AI 产品榜 aicpb.com 制图:光子星球)
值得一提的是,智谱清言在其中逐渐显现出了掉队的趋势。它与文心一言 App、Kimi 上线时间相差不远,但从 2 月到 7 月期间已经了三次环比访问量下降的情况,总访问量最高也才只有 413 万。实际上,智谱上半年相继参与了线上+线下营销大战,重点推介了 Agent,发布了 AI 视频功能 「清影」,以上都曾给智谱清言引过一波流量。
短期优势绕不过生态
在创业阶段,有个说法叫 「数据即产品」,言下之意是创业者希望其产品是什么样子,或者设想用户能从中得到什么体验,就去收集符合该产品或产品体验的数据,这也是早期创业公司搭建壁垒的一种方式。
表面上,投流是为了获取客户,实际上是为了获取数据和扩大数据样本,而非数据收敛。如何在收集数据基础上去筛选数据、运用数据,才最终决定了 Kimi 们能生长成为什么样的 AI 助手。
以 Kimi 为例,在 B 站寸土必争,是因为 B 站用户画像与其所标榜的 「高知」 用户有很大的重合性。不过,我们也发现月暗正在扩大投流渠道,在微博视频栏也能刷到大量广告,为了适配微博调性,所投广告更接地气。随之而来有两个需要权衡的问题:给哪些用户投广告?如何处理从微博获取的数据?
即使是在很细微的细节上,不同助手也逐渐产生了差异。豆包考虑适配性,在 UI 设计上尽量降低门槛,化繁为简;腾讯元宝在首页设置 「发现好问题」 栏目,抓取微信热度给用户搜索提供便利,但同时也牺牲掉了一部分用户自主化的空间;Kimi 虽然定位为效率工具,但在极力塑造其人格化特征。从微信式的打赏、「Kimi 撤回了一条消息」 到一周年众筹给 Kimi 凑形象,处处是博弈,也处处是平衡。
数据飞轮积累锚定的是 AI 助手在未来产生的智能价值,短期之内,AI 助手的差距仍体现在玩家所处的生态上。
光子星球就近期关于 「星巴克更换 CEO 的原因」 向 Kimi、海螺 AI、豆包、智谱清言和腾讯元宝发出了提问。结果发现,各个 AI 助手给出的回答框架大差不差,但搜索来源的数量和渠道呈现出明显区别。
搜索来源数量来看,从几个到二十多个不等。搜索渠道则直接跟该 AI 助手的母公司有关系,在这一点上大厂产品先天有优势。豆包的引用渠道大部分来自于今日头条和抖音,腾讯元宝自然大部分来自于微信和视频号。由于 Kimi、智谱清言和海螺 AI 无法进入到上述生态,所以往往以引用公开官网信息居多。
(各 AI 助手引用来源图)
上述所言导致了 「有其父必有其子」,AI 助手承担了搬运工的职责,先在各自生态系统扒数据,再聚合生成答案。
我们也采访了几位其他行业使用 AI 助手的重度用户,大家较为一致性的评价为:通用性问题靠 「开卷」,专业性问题各有各的差。
一位 UI 设计跟我们反馈,综合对比下来,元宝和豆包的采纳率会更高一点。她发现在元宝授权登录微信账号,其引用的搜索资料与其平常关注的微信公众号有一半以上重合。「因为元宝更了解我想要什么,所以回答问题的方向才更符合需求」,同样她选择用豆包搜索,也是因为在搜索来源上能与元宝互补。
结语
肩负着 AGI 历史使命的 AI 助手们担子很重,一头是技术,一头是用户;一头是新业务成长,一头是老业务融合;一头是资本,一头是公司自我成长,未来的道路注定充满了不确定性。
为了给大模型 「供血」,月暗继续扩大投流,智谱把多个功能聚合在 App 中,腾讯让 12 亿用户为其做数据标注。
资本一手催熟了 AI 助手,也应该给予更多的耐心,别为一时 FOMO 而入场竞价。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AGI 也不是短短几年能实现。
最后,化用松鹅一句话作为结尾:「AI 很稚嫩,所幸我们还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