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品市场整体回落的背景下,受中国贸易采购预期推动,美国大豆走出年内最猛烈的一波上涨。
11 月 5 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关于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的公告,此前中美已就扩大农产品贸易达成共识。当日商务部信息显示,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 4 日在京会见美国农产品贸易代表团。双方就中美经贸关系、农产品贸易等进行了交流。
近期,受中国贸易采购预期推动,美国芝加哥 CBOT 大豆和国内豆粕期货价格均大幅走强,美豆价格更是攀升至 15 个月以来高点,主力合约回到了 1100 美分/蒲式耳关口上方,走出年内最猛烈的一波上涨。
中美大豆贸易破冰
上周中美会晤后,中美就扩大农产品贸易达成共识。美方公开表示,中国将采购至少 1200 万吨当期大豆,并在随后三年每年采购至少 2500 万吨。而我国暂未明确发布相关的声明公告。
业内人士表示,相对欧洲、日本等其他进口国,中国对美豆的采购季节性显著,主要集中在每年的 10 月至次年的 1 月,是四季度美国大豆出口最主要的目的地。国内自 11 月 10 日起取消对部分美国农产品征收的最高 15% 关税。但此次减税后,美国大豆仍需承担 13% 的关税,其中包含原有的 3% 基础关税。相较巴西替代品,美国大豆对买家而言仍过于昂贵。
「目前仅仅是预期而已。」 新湖期货分析师刘英杰表示,最近两周关于中美会晤的乐观情绪升温,美豆与国内豆粕从之前的背离走势转向同向运行。美方对于中国采购美大豆的预期,未来若美国政府结束 「停摆」,那么可以从出口销售报告中一探究竟,但目前仅仅是预期而已。中美会晤面临诸多细节需要一一落实,情绪性拉高往往伴随着现实性回落。近期巴西大豆出口贴水有所回落但回落幅度相对有限,不如美豆近期的涨势,所以进口成本端是支持国内豆粕反弹的。
11 月 5 日,国内豆粕期货主力合约大涨 1.92%,逼近 3050 元/吨,创下一个半月以来新高。从盘后公布的持仓龙虎榜数据来看,豆粕呈现多增空减格局,净空仓降至 50 万手以下,多空比重创下一个半月高位。当日,跟踪大商所豆粕期货价格指数的豆粕 ETF(159985) 收涨 1.64%,主力资金净流入 4270.77 万元。拉长时间看,该基金近 5 个交易日有 3 天主力资金净流入,合计流入 5389.97 万元。该基金年内收益已达 8.59%。
中国需求仍是关键因素
建信期货分析师余兰兰认为,我国常年采购 2000 万-3000 万吨美豆/年,即使是刚刚过去的 2024/2025 年度,我国也采购了接近 2500 万吨美豆。本次协议有望使得美豆 2025/2026 年度期末库存显著降低,由前期的供大于求转为紧平衡,美国 CBOT 大豆仍有一定上涨空间,我国进口大豆成本在协议后抬升明显,带动豆粕价格显著回暖。
资料显示,近年来,巴西大豆产量不断扩大,且巴西与中国经贸关系良好,已经完全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进口来源国,巴西大豆 2025 年产量达到 1.7 亿吨,除了其国内自身需求,可出口量超过 1 亿吨。目前巴西大豆处于播种期,面积小幅扩张,且天气良好,因此市场预期其 2026 年产量或继续扩张至 1.8 亿吨,即 2026 年出口量会更大,或达到 1.1 亿吨水平。
但是,巴西大豆供应具有明显季节性,按照其船运机构数据推断,2025 年 11 月至 12 月巴西大豆对中国可出口量或仅剩 400 万吨左右,不足以覆盖中国需求。因此,对于中国 2025 年年底至 2026 年一季度的大豆供应,市场预期或存在缺口。
余兰兰表示,后续关注我国是否如期采购美豆,且是政策性采购还是商业性采购。政策性采购意味着美豆关税成本仍未降至 3%,且后续商业性采购依然需要依靠巴西,在全球大豆出口需求被显著拉动后,有望带动国内大豆进口成本进一步抬升,进而利多豆粕;若是商业性采购,则美豆进口关税需降至 3% 才有比价优势,这一背景下,巴西大豆的压力将会更加明显,制约外盘的上涨空间。短期来看 CBOT 大豆支撑明显,豆粕可适当偏强对待。
(券商中国)
文章转载自 东方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