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techweb】
【TechWeb】 阿里不再满足于只做大模型技术提供商,正式加入 C 端入口争夺战。
11 月 17 日,阿里巴巴正式宣布 「千问」 项目上线,千问 APP 公测版同步在各大应用商店上架,并提供网页和 PC 版本。这意味着阿里巴巴不再满足于只做技术提供商,而是直接加入 AI 应用入口的争夺战。
TechWeb 发现,此前手机上安装的 「通义」APP,通过版本升级,就变身成了 「千问」APP。
从通义到千问,从名称上看,阿里是想将 Qwen(千问) 大模型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辐射到 C 端的 AI 应用上,在营销上,这无疑是一步好棋。
事实上,QuestMobile 发布的 2025 年第三季度中国 AI 应用市场报告显示,通义 APP 的月活用户 306 万,相较于头部的豆包、DeepSeek 的 1.7 亿、1.45 亿相差甚远。
有报道称,阿里核心管理层将 「千问」 项目视为 「AI 时代的未来之战」。这款基于全球性能第一的开源模型 Qwen3 的应用,凭借免费策略以及与各类生活场景生态的结合,直接对标 ChatGPT。
此次 「千问」APP 升级,能否让用户规模实现跃升,在国内反超豆包、DeepSeek,在全球比拼 ChatGPT,最终还是要看千问的实力。
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对此持乐观态度,他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认为:「为什么千问可以硬刚 ChatGPT,技术、产品、生态三者合一」。

实测千问 APP,生成特效视频卡壳
根据官方介绍,千问 APP 的核心定位十分明确:阿里最强大模型官方 AI 助手,用最先进的模型能力打造 「会聊天、能办事」 的 AI 个人助理。

千问 APP 有 2 个模型供用户选择,在首页上方会显示,用户可选择 Qwen-千问综合 AI 助手全面回答工作、学习、生活各类问题;或者 Qwen-Max 解决推理、编程等问题。

千问 App 对话框上方,有 14 项功能入口,包括深度思考、AI 修图、翻译、视频通话、实时记录、拍照讲题、AI 生视频、PPT 创作、AI 生图、深度研究、智能写作、文档阅读、打电话、音视频速读。
这些功能在此前的通义 APP 中几乎也都有覆盖。比如实时记录、音视频速读功能,此前在阿里通义听悟产品中,后被集成在通义 APP 效率项目中。这些功能都经过长时间的用户使用反馈打磨。
TechWeb 实测千问 App,其各项功能整体表现稳定,只在体验 「AI 视频生成」 功能是出现卡壳现象。

图注:千问 APP 预计 4 份多钟能生成 「气球膨胀」 特效,实际截至发稿,该特效视频还未生成
技术底座无疑是千问 APP 最大的底气。其背后的 Qwen 开源模型体系已成为全球 AI 社区的核心力量。
根据公开的榜单信息,Qwen3 已达到 GPT5、Gemini2.5-Pro 同级水平,支持 119 种语言;其全球下载量更反超 Llama,成为全球开发者最依赖的开源模型。
另外,场景落地也可以是千问 APP 的另一张王牌。阿里巴巴正在计划将地图、外卖、订票、办公、学习、购物、健康等各类生活场景接入千问 APP,打造一个通用 APP 入口。
不过,如何将一流大模型的能力,转化成用户喜爱的 AI 产品能力,并真正抓住用户,这是千问 APP 需要面对的考验。
大厂 AI 入口争夺战进入白热化
根据 QuestMobile 发布的 2025 年第三季度中国 AI 应用市场报告,字节豆包、DeepSeek 和腾讯元宝位居前列。

不过仅有 2 款 APP 月活过亿:字节豆包和 DeepSeek,二者月活跃用户规模分别为 1.72 亿、1.45 亿;腾讯元宝月活用户 3286 万第三。与前二者有较大差距。
与此同时,百度则是把百度的 AI 能力加持到搜索中,通过 AI 应用插件的形式来增强百度 AI 搜索的渗透。

百度 AI 搜索月活跃用户规模高达 3.82 亿,实现季度环比增长 18.63%,这也是其在今年连续三个季度登上国内 AI 搜索行业月活榜首。
豆包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生态支撑。豆包的登顶得益于字节跳动 「通用平台+垂直爆款」 策略。豆包将抖音、剪映等生态流量沉淀为自身用户,并通过主 App 的通用能力反哺各垂直场景,形成了生态循环。
腾讯元宝则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借助腾讯横跨各领域的生态流量池开启了大范围投流模式。根据 AppGrowning 的统计,2025 年初,腾讯元宝在接入 「满血版」DeepSeek-R1 后,开启了激进投放模式。
百度 AI 搜索凭借其在搜索领域的传统优势,以及在 AI 技术上的持续投入,月活跃用户规模保持领先。同时,百度通过 MCP 服务收录超 1.8 万优质服务商,覆盖了生活、金融、电商等多个场景。
千问 APP 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技术底座的强大和生态体系的完善。阿里拥有覆盖底层算力、模型系统、应用生态的全栈能力体系。
从大厂发力的方向来看,大模型产业的竞争已逐渐由 「技术实验」 走向 「商业落地」 阶段,打造差异化竞争底牌、走通 AI 商业模式,才是决定竞争位次的关键要素。
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样,在 AI 时代,拥有 AI 入口就意味着拥有用户、数据和未来。
在模型能力仍在快速迭代、AI 商业化路径尚在探索的当下,所有参与者都不敢掉以轻心,因为这关系到他们在 AI 时代的生存地位。
阿里巴巴推出千问 APP,只是这场 AI 入口争夺战的一个新节点。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竞争将更加激烈。
【文章来源:techweb】
【TechWeb】 阿里不再满足于只做大模型技术提供商,正式加入 C 端入口争夺战。
11 月 17 日,阿里巴巴正式宣布 「千问」 项目上线,千问 APP 公测版同步在各大应用商店上架,并提供网页和 PC 版本。这意味着阿里巴巴不再满足于只做技术提供商,而是直接加入 AI 应用入口的争夺战。
TechWeb 发现,此前手机上安装的 「通义」APP,通过版本升级,就变身成了 「千问」APP。
从通义到千问,从名称上看,阿里是想将 Qwen(千问) 大模型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辐射到 C 端的 AI 应用上,在营销上,这无疑是一步好棋。
事实上,QuestMobile 发布的 2025 年第三季度中国 AI 应用市场报告显示,通义 APP 的月活用户 306 万,相较于头部的豆包、DeepSeek 的 1.7 亿、1.45 亿相差甚远。
有报道称,阿里核心管理层将 「千问」 项目视为 「AI 时代的未来之战」。这款基于全球性能第一的开源模型 Qwen3 的应用,凭借免费策略以及与各类生活场景生态的结合,直接对标 ChatGPT。
此次 「千问」APP 升级,能否让用户规模实现跃升,在国内反超豆包、DeepSeek,在全球比拼 ChatGPT,最终还是要看千问的实力。
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对此持乐观态度,他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认为:「为什么千问可以硬刚 ChatGPT,技术、产品、生态三者合一」。

实测千问 APP,生成特效视频卡壳
根据官方介绍,千问 APP 的核心定位十分明确:阿里最强大模型官方 AI 助手,用最先进的模型能力打造 「会聊天、能办事」 的 AI 个人助理。

千问 APP 有 2 个模型供用户选择,在首页上方会显示,用户可选择 Qwen-千问综合 AI 助手全面回答工作、学习、生活各类问题;或者 Qwen-Max 解决推理、编程等问题。

千问 App 对话框上方,有 14 项功能入口,包括深度思考、AI 修图、翻译、视频通话、实时记录、拍照讲题、AI 生视频、PPT 创作、AI 生图、深度研究、智能写作、文档阅读、打电话、音视频速读。
这些功能在此前的通义 APP 中几乎也都有覆盖。比如实时记录、音视频速读功能,此前在阿里通义听悟产品中,后被集成在通义 APP 效率项目中。这些功能都经过长时间的用户使用反馈打磨。
TechWeb 实测千问 App,其各项功能整体表现稳定,只在体验 「AI 视频生成」 功能是出现卡壳现象。

图注:千问 APP 预计 4 份多钟能生成 「气球膨胀」 特效,实际截至发稿,该特效视频还未生成
技术底座无疑是千问 APP 最大的底气。其背后的 Qwen 开源模型体系已成为全球 AI 社区的核心力量。
根据公开的榜单信息,Qwen3 已达到 GPT5、Gemini2.5-Pro 同级水平,支持 119 种语言;其全球下载量更反超 Llama,成为全球开发者最依赖的开源模型。
另外,场景落地也可以是千问 APP 的另一张王牌。阿里巴巴正在计划将地图、外卖、订票、办公、学习、购物、健康等各类生活场景接入千问 APP,打造一个通用 APP 入口。
不过,如何将一流大模型的能力,转化成用户喜爱的 AI 产品能力,并真正抓住用户,这是千问 APP 需要面对的考验。
大厂 AI 入口争夺战进入白热化
根据 QuestMobile 发布的 2025 年第三季度中国 AI 应用市场报告,字节豆包、DeepSeek 和腾讯元宝位居前列。

不过仅有 2 款 APP 月活过亿:字节豆包和 DeepSeek,二者月活跃用户规模分别为 1.72 亿、1.45 亿;腾讯元宝月活用户 3286 万第三。与前二者有较大差距。
与此同时,百度则是把百度的 AI 能力加持到搜索中,通过 AI 应用插件的形式来增强百度 AI 搜索的渗透。

百度 AI 搜索月活跃用户规模高达 3.82 亿,实现季度环比增长 18.63%,这也是其在今年连续三个季度登上国内 AI 搜索行业月活榜首。
豆包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生态支撑。豆包的登顶得益于字节跳动 「通用平台+垂直爆款」 策略。豆包将抖音、剪映等生态流量沉淀为自身用户,并通过主 App 的通用能力反哺各垂直场景,形成了生态循环。
腾讯元宝则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借助腾讯横跨各领域的生态流量池开启了大范围投流模式。根据 AppGrowning 的统计,2025 年初,腾讯元宝在接入 「满血版」DeepSeek-R1 后,开启了激进投放模式。
百度 AI 搜索凭借其在搜索领域的传统优势,以及在 AI 技术上的持续投入,月活跃用户规模保持领先。同时,百度通过 MCP 服务收录超 1.8 万优质服务商,覆盖了生活、金融、电商等多个场景。
千问 APP 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技术底座的强大和生态体系的完善。阿里拥有覆盖底层算力、模型系统、应用生态的全栈能力体系。
从大厂发力的方向来看,大模型产业的竞争已逐渐由 「技术实验」 走向 「商业落地」 阶段,打造差异化竞争底牌、走通 AI 商业模式,才是决定竞争位次的关键要素。
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样,在 AI 时代,拥有 AI 入口就意味着拥有用户、数据和未来。
在模型能力仍在快速迭代、AI 商业化路径尚在探索的当下,所有参与者都不敢掉以轻心,因为这关系到他们在 AI 时代的生存地位。
阿里巴巴推出千问 APP,只是这场 AI 入口争夺战的一个新节点。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竞争将更加激烈。
【文章来源:techweb】
【TechWeb】 阿里不再满足于只做大模型技术提供商,正式加入 C 端入口争夺战。
11 月 17 日,阿里巴巴正式宣布 「千问」 项目上线,千问 APP 公测版同步在各大应用商店上架,并提供网页和 PC 版本。这意味着阿里巴巴不再满足于只做技术提供商,而是直接加入 AI 应用入口的争夺战。
TechWeb 发现,此前手机上安装的 「通义」APP,通过版本升级,就变身成了 「千问」APP。
从通义到千问,从名称上看,阿里是想将 Qwen(千问) 大模型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辐射到 C 端的 AI 应用上,在营销上,这无疑是一步好棋。
事实上,QuestMobile 发布的 2025 年第三季度中国 AI 应用市场报告显示,通义 APP 的月活用户 306 万,相较于头部的豆包、DeepSeek 的 1.7 亿、1.45 亿相差甚远。
有报道称,阿里核心管理层将 「千问」 项目视为 「AI 时代的未来之战」。这款基于全球性能第一的开源模型 Qwen3 的应用,凭借免费策略以及与各类生活场景生态的结合,直接对标 ChatGPT。
此次 「千问」APP 升级,能否让用户规模实现跃升,在国内反超豆包、DeepSeek,在全球比拼 ChatGPT,最终还是要看千问的实力。
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对此持乐观态度,他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认为:「为什么千问可以硬刚 ChatGPT,技术、产品、生态三者合一」。

实测千问 APP,生成特效视频卡壳
根据官方介绍,千问 APP 的核心定位十分明确:阿里最强大模型官方 AI 助手,用最先进的模型能力打造 「会聊天、能办事」 的 AI 个人助理。

千问 APP 有 2 个模型供用户选择,在首页上方会显示,用户可选择 Qwen-千问综合 AI 助手全面回答工作、学习、生活各类问题;或者 Qwen-Max 解决推理、编程等问题。

千问 App 对话框上方,有 14 项功能入口,包括深度思考、AI 修图、翻译、视频通话、实时记录、拍照讲题、AI 生视频、PPT 创作、AI 生图、深度研究、智能写作、文档阅读、打电话、音视频速读。
这些功能在此前的通义 APP 中几乎也都有覆盖。比如实时记录、音视频速读功能,此前在阿里通义听悟产品中,后被集成在通义 APP 效率项目中。这些功能都经过长时间的用户使用反馈打磨。
TechWeb 实测千问 App,其各项功能整体表现稳定,只在体验 「AI 视频生成」 功能是出现卡壳现象。

图注:千问 APP 预计 4 份多钟能生成 「气球膨胀」 特效,实际截至发稿,该特效视频还未生成
技术底座无疑是千问 APP 最大的底气。其背后的 Qwen 开源模型体系已成为全球 AI 社区的核心力量。
根据公开的榜单信息,Qwen3 已达到 GPT5、Gemini2.5-Pro 同级水平,支持 119 种语言;其全球下载量更反超 Llama,成为全球开发者最依赖的开源模型。
另外,场景落地也可以是千问 APP 的另一张王牌。阿里巴巴正在计划将地图、外卖、订票、办公、学习、购物、健康等各类生活场景接入千问 APP,打造一个通用 APP 入口。
不过,如何将一流大模型的能力,转化成用户喜爱的 AI 产品能力,并真正抓住用户,这是千问 APP 需要面对的考验。
大厂 AI 入口争夺战进入白热化
根据 QuestMobile 发布的 2025 年第三季度中国 AI 应用市场报告,字节豆包、DeepSeek 和腾讯元宝位居前列。

不过仅有 2 款 APP 月活过亿:字节豆包和 DeepSeek,二者月活跃用户规模分别为 1.72 亿、1.45 亿;腾讯元宝月活用户 3286 万第三。与前二者有较大差距。
与此同时,百度则是把百度的 AI 能力加持到搜索中,通过 AI 应用插件的形式来增强百度 AI 搜索的渗透。

百度 AI 搜索月活跃用户规模高达 3.82 亿,实现季度环比增长 18.63%,这也是其在今年连续三个季度登上国内 AI 搜索行业月活榜首。
豆包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生态支撑。豆包的登顶得益于字节跳动 「通用平台+垂直爆款」 策略。豆包将抖音、剪映等生态流量沉淀为自身用户,并通过主 App 的通用能力反哺各垂直场景,形成了生态循环。
腾讯元宝则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借助腾讯横跨各领域的生态流量池开启了大范围投流模式。根据 AppGrowning 的统计,2025 年初,腾讯元宝在接入 「满血版」DeepSeek-R1 后,开启了激进投放模式。
百度 AI 搜索凭借其在搜索领域的传统优势,以及在 AI 技术上的持续投入,月活跃用户规模保持领先。同时,百度通过 MCP 服务收录超 1.8 万优质服务商,覆盖了生活、金融、电商等多个场景。
千问 APP 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技术底座的强大和生态体系的完善。阿里拥有覆盖底层算力、模型系统、应用生态的全栈能力体系。
从大厂发力的方向来看,大模型产业的竞争已逐渐由 「技术实验」 走向 「商业落地」 阶段,打造差异化竞争底牌、走通 AI 商业模式,才是决定竞争位次的关键要素。
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样,在 AI 时代,拥有 AI 入口就意味着拥有用户、数据和未来。
在模型能力仍在快速迭代、AI 商业化路径尚在探索的当下,所有参与者都不敢掉以轻心,因为这关系到他们在 AI 时代的生存地位。
阿里巴巴推出千问 APP,只是这场 AI 入口争夺战的一个新节点。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竞争将更加激烈。
【文章来源:techweb】
【TechWeb】 阿里不再满足于只做大模型技术提供商,正式加入 C 端入口争夺战。
11 月 17 日,阿里巴巴正式宣布 「千问」 项目上线,千问 APP 公测版同步在各大应用商店上架,并提供网页和 PC 版本。这意味着阿里巴巴不再满足于只做技术提供商,而是直接加入 AI 应用入口的争夺战。
TechWeb 发现,此前手机上安装的 「通义」APP,通过版本升级,就变身成了 「千问」APP。
从通义到千问,从名称上看,阿里是想将 Qwen(千问) 大模型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辐射到 C 端的 AI 应用上,在营销上,这无疑是一步好棋。
事实上,QuestMobile 发布的 2025 年第三季度中国 AI 应用市场报告显示,通义 APP 的月活用户 306 万,相较于头部的豆包、DeepSeek 的 1.7 亿、1.45 亿相差甚远。
有报道称,阿里核心管理层将 「千问」 项目视为 「AI 时代的未来之战」。这款基于全球性能第一的开源模型 Qwen3 的应用,凭借免费策略以及与各类生活场景生态的结合,直接对标 ChatGPT。
此次 「千问」APP 升级,能否让用户规模实现跃升,在国内反超豆包、DeepSeek,在全球比拼 ChatGPT,最终还是要看千问的实力。
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对此持乐观态度,他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认为:「为什么千问可以硬刚 ChatGPT,技术、产品、生态三者合一」。

实测千问 APP,生成特效视频卡壳
根据官方介绍,千问 APP 的核心定位十分明确:阿里最强大模型官方 AI 助手,用最先进的模型能力打造 「会聊天、能办事」 的 AI 个人助理。

千问 APP 有 2 个模型供用户选择,在首页上方会显示,用户可选择 Qwen-千问综合 AI 助手全面回答工作、学习、生活各类问题;或者 Qwen-Max 解决推理、编程等问题。

千问 App 对话框上方,有 14 项功能入口,包括深度思考、AI 修图、翻译、视频通话、实时记录、拍照讲题、AI 生视频、PPT 创作、AI 生图、深度研究、智能写作、文档阅读、打电话、音视频速读。
这些功能在此前的通义 APP 中几乎也都有覆盖。比如实时记录、音视频速读功能,此前在阿里通义听悟产品中,后被集成在通义 APP 效率项目中。这些功能都经过长时间的用户使用反馈打磨。
TechWeb 实测千问 App,其各项功能整体表现稳定,只在体验 「AI 视频生成」 功能是出现卡壳现象。

图注:千问 APP 预计 4 份多钟能生成 「气球膨胀」 特效,实际截至发稿,该特效视频还未生成
技术底座无疑是千问 APP 最大的底气。其背后的 Qwen 开源模型体系已成为全球 AI 社区的核心力量。
根据公开的榜单信息,Qwen3 已达到 GPT5、Gemini2.5-Pro 同级水平,支持 119 种语言;其全球下载量更反超 Llama,成为全球开发者最依赖的开源模型。
另外,场景落地也可以是千问 APP 的另一张王牌。阿里巴巴正在计划将地图、外卖、订票、办公、学习、购物、健康等各类生活场景接入千问 APP,打造一个通用 APP 入口。
不过,如何将一流大模型的能力,转化成用户喜爱的 AI 产品能力,并真正抓住用户,这是千问 APP 需要面对的考验。
大厂 AI 入口争夺战进入白热化
根据 QuestMobile 发布的 2025 年第三季度中国 AI 应用市场报告,字节豆包、DeepSeek 和腾讯元宝位居前列。

不过仅有 2 款 APP 月活过亿:字节豆包和 DeepSeek,二者月活跃用户规模分别为 1.72 亿、1.45 亿;腾讯元宝月活用户 3286 万第三。与前二者有较大差距。
与此同时,百度则是把百度的 AI 能力加持到搜索中,通过 AI 应用插件的形式来增强百度 AI 搜索的渗透。

百度 AI 搜索月活跃用户规模高达 3.82 亿,实现季度环比增长 18.63%,这也是其在今年连续三个季度登上国内 AI 搜索行业月活榜首。
豆包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生态支撑。豆包的登顶得益于字节跳动 「通用平台+垂直爆款」 策略。豆包将抖音、剪映等生态流量沉淀为自身用户,并通过主 App 的通用能力反哺各垂直场景,形成了生态循环。
腾讯元宝则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借助腾讯横跨各领域的生态流量池开启了大范围投流模式。根据 AppGrowning 的统计,2025 年初,腾讯元宝在接入 「满血版」DeepSeek-R1 后,开启了激进投放模式。
百度 AI 搜索凭借其在搜索领域的传统优势,以及在 AI 技术上的持续投入,月活跃用户规模保持领先。同时,百度通过 MCP 服务收录超 1.8 万优质服务商,覆盖了生活、金融、电商等多个场景。
千问 APP 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技术底座的强大和生态体系的完善。阿里拥有覆盖底层算力、模型系统、应用生态的全栈能力体系。
从大厂发力的方向来看,大模型产业的竞争已逐渐由 「技术实验」 走向 「商业落地」 阶段,打造差异化竞争底牌、走通 AI 商业模式,才是决定竞争位次的关键要素。
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样,在 AI 时代,拥有 AI 入口就意味着拥有用户、数据和未来。
在模型能力仍在快速迭代、AI 商业化路径尚在探索的当下,所有参与者都不敢掉以轻心,因为这关系到他们在 AI 时代的生存地位。
阿里巴巴推出千问 APP,只是这场 AI 入口争夺战的一个新节点。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竞争将更加激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