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智谷趋势
最近,北京、深圳下场 「抢」 大学生,掀起又一轮 「抢人大战」 的新高潮。
谁是中国 「抢人第一大省」?哪些省份引力十足,哪些省份人口在不断 「失血」 流出?看清各省抢人实力,必须观察一个核心指标:
人口净流入
这个指标,剔除了人口自然增长因素影响,比起简单地统计常住人口增长,更能反映 「抢人大战」 的真相。
我根据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梳理出 2015 至 2023 年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净流入情况,有不少意外的发现:
广东依然占据鳌头,但浙江上升势头极为凶猛,已经呈现 「双雄并立」 的局面。只有 7 个省份人口净流入超过 100 万,依次是:广东、浙江、新疆、江苏、四川、宁夏、重庆。
有意思的是,同期也有 7 个省份人口净流出超过了 100 万:黑龙江,吉林,湖南,云南,江西,辽宁,甘肃。
为什么粤浙苏三个经济强省,在抢人实力上出现明显分化,山东居然出现负增长?
为什么广阔的大西北和西部腹地,迎来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新疆、宁夏、四川、重庆全部跻身前 7 位?
为什么中部人口,也面临人口流出的危险?人口塌陷的东北三省,还有转机吗?
01
长期以来,中国人口的跨省流动是 「孔雀东南飞」,从中西部地区向东南沿海聚集。
从数据反映的情况来看,这一人口迁移的基本面,已经开始出现巨大变化。首先,东部经济大省并非清一色增长。
在 2015-2023 年间,上海人口净流入是-0.9 万,北京是-25.3 万,山东是-37.4 万,天津是-68.2 万。在全国人口逐步进入负增长的背景下,哪怕是经济大省/市,也未必能吸引人口净流入。
其中,广东、浙江、江苏三省表现依然最为抢眼,累计净人口 1408.8 万人。在同期全国所有人口净流入的 11 个省份中,占比高达 62.4%,超过半壁江山,虹吸力无与伦比。
不过,如果仔细观察每一年的数据变化,就会发现:
浙江的人口净流入保持高位,而广东的人口净流入明显下降。
2018 年之前,广东能够每年保持 100 万以上的人口净流入,牢牢占据人口虹吸 「第一省」 的位置。但从 2019 年开始出现 「断崖式下降」,2022 年更是净流出 43.8 万人的情况,相当罕见。2023 年有所反弹,仍待观察。
江苏与广东有些类似,2017 年开始人口净流入开始逐步走低至每年几万人,2021 年才恢复到年均流入 30 多万的水平。
反观浙江,近十年来的人口流入数据都相当稳定,2019 年开始接棒广东成为人口净流入第一省。
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在民营企业的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是全国第一,加上数字经济发达,以电商为代表的小微企业,吸引了大量年轻人。
相比之下,以制造业为主的广东和江苏,更容易受到外贸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同时,浙江作为 「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在 「均富」 上表现出色。2024 年,浙江 11 个市的常住人口全部实现正增长,连最偏远的舟山市常住人口都增长了 3000 人。
东部大省在抢人上的此消彼长,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就算是优等生,也不可能躺赢。
02
中部省份,从人的流向来看,也是压力山大。
数据显示,中部六省 (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仍然是主要的人口流出地,累计流出 695 万人。
其中有偶发因素的影响。比如湖北省 2020 年流出 185.6 万人,和口罩有直接关系。
但总体上看,除了安徽近年来基本面有明显好转,其余中部省份并没有遏制人口向外流出的势头。
从区域上看,中部六省东面是长三角,南面是珠三角,北面是京津冀,西边还有一个正在崛起的成渝。受到四个中国最强都市圈虹吸,中部地区想要留住人口,并不容易。
目前,中部省份还没有发展出一个足以匹敌以上四个都市圈的经济增长极。多数省份只能采取强省会的模式,集全省之力托举出一个超级城市。
比如河南省,2023 年河南净流出人口 47.7 万,但郑州实现了人口净流入 14.6 万。安徽合肥、湖南长沙情况也与之类似。省会人口保持增长,其余城市人口流出或者停滞。
「强省会」 战略,确实对中部省份稳住人口起到了 「压舱石」 作用。随着省会城市能级的提升、产业的发展,也许中部省份的人口流动能在未来实现 「收支平衡」。
03
让人意外的是,多年 「失血」 的东北,近两年却开始支棱起来了,辽宁、吉林两省人口实现了净流入。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
从整体数据来看,2015-2023 年间,东北三省 (辽宁、吉林、黑龙江) 累计净流出 829.4 万,仍然是人口流失最严重的区域。考虑到东北地区的生育率在全国也是垫底,人口危机依然严峻。
不过,好消息是 2023 年辽宁、吉林人口净流入人口分别为 8.6 万人、3.7 万人,扭转了 2011 年以来持续流出的局面。
过去的 2024 年,不光是 「南方小土豆」 让东北文旅迎来了泼天流量,东北的经济也迎来了一轮复苏。2024 年,辽宁,吉林、黑龙江 GDP 分别增长 5.1%,4.3%,3.2%。
东北振兴是长远大计,人口则是观察振兴进程的关键指标。
04
广阔的西部腹地,虽然长期关注度不高,但近年来却成为人口流入的 「小高地」。
特别是新疆和四川,以 272.5 万和 143 万的人口净流入数据,跻身 2015-2023 年人口净流入前五的省份。
这也令人相当意外,西部地区是传统的 「欠发达地带」,特别是新疆,更是给人一种荒无人烟的错觉。
事实上,在观察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向时,除了产业外,要更多考虑政策的因素。新疆和四川,已经成为中国内循环最重要的枢纽,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键区域。
作为一个油气资源不算丰富的国家,新疆可以说是撑起了中国能源自主的一片天。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里一系列大油田的发现,缓解了我们对于 「缺油少气"的焦虑。
而在 「双碳」 目标提出后,拥有广阔风、光资源的大西北又再次肩负起能源转型的重任。2024 年前 11 个月,西北五省 (新疆、甘肃、内蒙古、青海、宁夏) 的风电太阳能装机达到 2.8 亿千瓦左右,同比增长了 37%。
大西北轰轰烈烈的新能源基建,将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这显然会影响人的流动。
而作为中国历史上 「大后方」 的四川,更是一位 「六边形战士」: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关键的军工科研生产基地、能源矿产资源大省、水电、天然气产量均是全国第一……
在目前国家批复的国土空间规划里,四川是唯一获得 「战略腹地」这一重要定位的省份。随着成渝经济圈上升为中国城市群,四川的地位也得到全面提升,被赋予一系列重磅战略加持。
在人口流动之外,有一项数据也很微妙。在 2024 年个税收入前十的省份中,四川和广东是唯二实现个税收入正增长的省份。
一般来说,个税收入往往反映一个地区中产群体收入的变化。这说明,四川在去年全国经济普遍承压的情况下,还能释放足够的财富效应。
财富流向哪里,人也会流向哪里。
05
区域间人口的流动,折射出无数普通人的命运走向。
当整体城镇化率趋向于饱和后,人口将主要向大城市和核心都市圈聚集,大部分中小城市将迎来人口的减量发展,乃至逐渐走向衰退。
很多学者认为,如今的中国,可能已经逼近了这一 「临界点」。
在未来,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先级,还是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的配置,甚至连体制内岗位的去留,都可能和城市人口的流向有关。
选对一座有潜力的城市,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几千万人 「用脚投票」,背后是城市间的 「大洗牌」,影响深远。
在存量时代,人就是最重要的资源,一切的发展机遇,都会与此密切相关。
参考资料:
1. 泽平宏观 中国人口大迁移 2024: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圈、城市群化
2. 搜狐城市 一线城市急了!北京深圳打响史上最激烈 「抢人大战」
3. 智谷趋势 Trend 两大信号出现!新疆四川被委以重任,背后是一场惊天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