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techweb】
当储能行业还在惊叹海辰储能 「三年营收翻 3.6 倍」 的增长神话时,已经有越来越多投资人士开始意识到,这家能源赛道里的新贵,或许正踩着 「钢丝」 冲刺 IPO。
在 2022-2024 年营收从 36.15 亿增至 129.17 亿元,2025 年仅上半年营收就达 69.71 亿元,同比增长 224.6% 的背后,海辰储能待解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除了百亿应收账款压顶,盈利被质疑全靠政府补贴之外,海外方面同样也遭遇着被美国市场法案 「封杀」,以及海外工厂沦为 「空壳」 的嫌疑。与此同时,与宁德时代在技术专利等方面的纠缠,或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其 IPO 进程。
在全球储能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期的大语境下,海辰储能想要通过 IPO 解决资金问题已成为一种必然路径,但上述存在的种种难关,也让这家储能独角兽的 IPO 之路充满悬念。
上市倒计时,恐怕也是生存倒计时?
01
五年破百亿,
流动性风险与技术诉讼并存
从最新的招股书来看,海辰储能经营成长性整体表现可圈可点,2022-2024 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36.15 亿元、102.02 亿元和 129.17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近 90%,成长势头十分迅猛。
但在不断攀升的营收规模的另一侧,其实际盈利能力却并没有太强的 「含金量」,尽管公司在 2024 年扭亏为盈,但拆解利润构成会发现,实现这一 「质变」 的真实原因,主要得益于对政府补贴的高度依赖。
2022-2024 年,海辰储能所获得的政府补助分别为 0.11 亿元、1.01 亿元和 4.14 亿元,2022 到 2025 上半年,海辰储能累计收到政府补助高达 26.53 亿元,远超过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
换言之,剔除政府补助之后,这家公司在经营层面实际上是亏损的。政府补助已成为公司维持运转和账面盈利的最重要来源,盈利对补助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
虽然国内新能源公司拿补贴不奇怪,但一家公司完全依赖外部输血实现盈利,实属罕见,可持续性存在巨大疑问。
除此之外,其他经营数据也在预警着资金危机。快速升高的应收账款,和急速拉长的回款周期,令海辰储能的流动性风险不断升高。
• 截至 2025 年 6 月末,资产负债率飙至 75%,远超行业健康水平;
• 贸易应收款项高达 77.03 亿元,比当期营收还多 10%,回款周期长达 227.9 天 (近 8 个月),这意味着即使产品卖出去,钱要等大半年才能收回;
• 银行借款 109.7 亿元,而现金及等价物仅 39.05 亿元,连短期债务都覆盖不了;
• 2022-2023 年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净流出 (2.6 亿、17.46 亿元),2025 年上半年转正的 13.53 亿元,也不是靠回款改善,而是靠拖欠上游供应商 33.1 亿元货款,若供应商收紧账期,或应收款出现坏账,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
此外,海辰融资故事里最重要的元素 「技术原创性」 也正被连环诉讼案戳穿。
2025 年 7 月,海辰储能总裁办主任冯登科因 「涉嫌侵犯商业秘密」 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案件已移送检察院,据了解,这是宁德时代收集完整证据后报案的。尽管此前海辰曾辩称 「涉案技术不构成商业秘密」,但司法机关的介入,让这番说辞失去可信度。
当然,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2025 年 6 月,在海辰储能上一次上市聆讯的关键阶段,宁德时代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对其提起诉讼并索赔 1.5 亿元。宁德时代认为海辰储能的 587Ah 电芯与其专利产品的参数高度重叠,能量密度偏差仅为 4.4%,这一数值远低于 10% 技术代差的行业阈值,涉嫌技术复制。
而宁德时代的施压也并未就此结束,到了 2025 年 9 月,宁德时代再次就海辰 9 项专利发起诉讼,要求转让所有权。值得一提的是,海辰创始人吴祖钰本就来自宁德时代,2023 年还因违反竞业限制协议,向宁德时代支付过 100 万元违约金。
在技术密集型的储能行业,失去 「原创性信任」,等于失去了投资者的核心信心,若诉讼败诉,海辰不仅要赔钱,还可能失去关键技术使用权,竞争力将彻底崩塌。
02
海外也挨刀,
美国法案或直斩 26% 营收命脉
过去几年来,海辰储能的战略布局主要来自于两个层面。其一是调节产品结构,不只销售电芯,还开始做毛利更高的储能系统;其二是对海外市场的拓展。
令人欣慰的是,海辰储能的海外业务也不负众望,收入从 2022 年的 33 万元飙升至 2024 年的 37 亿元,三年激增约 1223 倍。其中,美国市场贡献近 34 亿元收入,占比总营收的 26.2%,是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地。
对海辰储能而言,美国市场曾是 「利润金矿」,仅就 2024 年一年而言,美国市场不仅贡献了超四分之一的营收,且 42.3% 高毛利率也是公司最核心的盈利来源。
然而好景不长,2025 年 7 月由特朗普签署的被称作 「美国 30 年最重磅」《美国大而美法案》(OBBB 法案) 的落地,可以说直接给海辰储能在美国的业务给判了 「死刑」。
这部法案的 「杀招」,是对 「受禁止外国实体 (PFE)」 认定:只要企业是 100% 中资控股,就会被贴上 PFE 标签,直接排除在美国联邦补贴体系之外。这意味着,海辰储能的产品不仅进不了美国市场,连成本竞争力都荡然无存。
更狠的是 「有效控制」 条款的界定,哪怕海辰储能未来稀释股权,只要技术授权、供应链还受中国母公司把控,仍会被认定为 「实质控制」,规避之路彻底被堵死。
而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在于,美国客户一旦采购海辰储能的产品,可能因 「技术依赖」 也被归为 PFE,失去项目补贴。在 「谁买海辰,谁丢补贴」 的潜意识下,美国客户集体与海辰储能做出切割,这也使得昔日利润金矿瞬间枯竭。
为应对 OBBB 法案,海辰储能曾高调宣布 「美国建厂」,根据公开消息,其 2025 年 5 月在得克萨斯州工厂开业,8 月就宣称 「实现出货」,号称年产能 10GWh。
但有不少网传实拍图让市场疑窦丛生,这个宣称 3 个月就能投产使用的工厂,为何连电芯生产必需的 NMP 回收系统、电解液配制站都没有?这样的厂房设计、电力配置只够做低附加值的模组组装,根本不具备核心生产能力。
更要命的是,海外危机可不止美国一处。
2025 年初,美国两党议员联名提议将海辰储能纳入 「实体清单」,一旦这一条通过,全球技术断供、设备进口封锁、金融结算受阻将接踵而至,而海辰本就严重依赖进口设备,这无异于 「釜底抽薪」。
印度市场的 「技术疑云」 同样棘手,2025 年 8 月,美国 《Entrepreneur》 杂志爆料,海辰储能正与印度信实集团谈 「技术授权+合资建厂」,随后印尼 CNBC 频道进一步证实,双方已达成意向,海辰要向信实输出底层电池技术,甚至要 「毫无保留」 交出电芯配方、BMS 源代码。
尽管海辰后来发声明称 「报道不实」,却始终没敢反驳 「具体合作日期」「技术输出细节」 等关键信息。要知道,中国企业对印投资多次因 「技术外泄」 失败,若海辰真绕过监管输出核心技术,不仅可能丢了技术壁垒,还将面临合规风险。
03
IPO 倒计时,
还是生存倒计时?
事实上,资金压力一直是伴随在海辰储能成长过程中,始终绕不开的必答题。
据企查查的信息,自 2021 年 7 月以来,海辰储能共完成了四轮融资,累计募资金额约 80 亿元,其中 C 轮融资超 45 亿元。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 《2024 全球独角兽榜》,海辰储能以 250 亿元的估值排名第 270 位。
然而,单一的融资输血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公开上市也是海辰储能的必然选择,而从海辰储能此次三递招股书仅距离上一份申请失效只有一个月的动作,可以看出,IPO 对于海辰储能不仅是执念,更是志在必得。
按照港交所规定,招股书的有效期仅 6 个月,在这 6 个月里,OBBB 法案的结构性限制解不了,地缘政治的系统性风险绕不开,财务的积重难返改不了,诉讼的旷日持久耗不起,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海辰储能的焦虑都是与日俱增的。
曾经吸引农银国际、建信股权、招银国际等明星投资者的 「海外高增长、高毛利」 故事,如今已面临着崩解;估值基石没了,生存都成了问题,IPO 又能走多远?
港交所的大门还开着,但海辰储能要先回答,能否撑到敲钟的那天?(富有)
【文章来源:techweb】
当储能行业还在惊叹海辰储能 「三年营收翻 3.6 倍」 的增长神话时,已经有越来越多投资人士开始意识到,这家能源赛道里的新贵,或许正踩着 「钢丝」 冲刺 IPO。
在 2022-2024 年营收从 36.15 亿增至 129.17 亿元,2025 年仅上半年营收就达 69.71 亿元,同比增长 224.6% 的背后,海辰储能待解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除了百亿应收账款压顶,盈利被质疑全靠政府补贴之外,海外方面同样也遭遇着被美国市场法案 「封杀」,以及海外工厂沦为 「空壳」 的嫌疑。与此同时,与宁德时代在技术专利等方面的纠缠,或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其 IPO 进程。
在全球储能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期的大语境下,海辰储能想要通过 IPO 解决资金问题已成为一种必然路径,但上述存在的种种难关,也让这家储能独角兽的 IPO 之路充满悬念。
上市倒计时,恐怕也是生存倒计时?
01
五年破百亿,
流动性风险与技术诉讼并存
从最新的招股书来看,海辰储能经营成长性整体表现可圈可点,2022-2024 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36.15 亿元、102.02 亿元和 129.17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近 90%,成长势头十分迅猛。
但在不断攀升的营收规模的另一侧,其实际盈利能力却并没有太强的 「含金量」,尽管公司在 2024 年扭亏为盈,但拆解利润构成会发现,实现这一 「质变」 的真实原因,主要得益于对政府补贴的高度依赖。
2022-2024 年,海辰储能所获得的政府补助分别为 0.11 亿元、1.01 亿元和 4.14 亿元,2022 到 2025 上半年,海辰储能累计收到政府补助高达 26.53 亿元,远超过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
换言之,剔除政府补助之后,这家公司在经营层面实际上是亏损的。政府补助已成为公司维持运转和账面盈利的最重要来源,盈利对补助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
虽然国内新能源公司拿补贴不奇怪,但一家公司完全依赖外部输血实现盈利,实属罕见,可持续性存在巨大疑问。
除此之外,其他经营数据也在预警着资金危机。快速升高的应收账款,和急速拉长的回款周期,令海辰储能的流动性风险不断升高。
• 截至 2025 年 6 月末,资产负债率飙至 75%,远超行业健康水平;
• 贸易应收款项高达 77.03 亿元,比当期营收还多 10%,回款周期长达 227.9 天 (近 8 个月),这意味着即使产品卖出去,钱要等大半年才能收回;
• 银行借款 109.7 亿元,而现金及等价物仅 39.05 亿元,连短期债务都覆盖不了;
• 2022-2023 年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净流出 (2.6 亿、17.46 亿元),2025 年上半年转正的 13.53 亿元,也不是靠回款改善,而是靠拖欠上游供应商 33.1 亿元货款,若供应商收紧账期,或应收款出现坏账,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
此外,海辰融资故事里最重要的元素 「技术原创性」 也正被连环诉讼案戳穿。
2025 年 7 月,海辰储能总裁办主任冯登科因 「涉嫌侵犯商业秘密」 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案件已移送检察院,据了解,这是宁德时代收集完整证据后报案的。尽管此前海辰曾辩称 「涉案技术不构成商业秘密」,但司法机关的介入,让这番说辞失去可信度。
当然,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2025 年 6 月,在海辰储能上一次上市聆讯的关键阶段,宁德时代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对其提起诉讼并索赔 1.5 亿元。宁德时代认为海辰储能的 587Ah 电芯与其专利产品的参数高度重叠,能量密度偏差仅为 4.4%,这一数值远低于 10% 技术代差的行业阈值,涉嫌技术复制。
而宁德时代的施压也并未就此结束,到了 2025 年 9 月,宁德时代再次就海辰 9 项专利发起诉讼,要求转让所有权。值得一提的是,海辰创始人吴祖钰本就来自宁德时代,2023 年还因违反竞业限制协议,向宁德时代支付过 100 万元违约金。
在技术密集型的储能行业,失去 「原创性信任」,等于失去了投资者的核心信心,若诉讼败诉,海辰不仅要赔钱,还可能失去关键技术使用权,竞争力将彻底崩塌。
02
海外也挨刀,
美国法案或直斩 26% 营收命脉
过去几年来,海辰储能的战略布局主要来自于两个层面。其一是调节产品结构,不只销售电芯,还开始做毛利更高的储能系统;其二是对海外市场的拓展。
令人欣慰的是,海辰储能的海外业务也不负众望,收入从 2022 年的 33 万元飙升至 2024 年的 37 亿元,三年激增约 1223 倍。其中,美国市场贡献近 34 亿元收入,占比总营收的 26.2%,是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地。
对海辰储能而言,美国市场曾是 「利润金矿」,仅就 2024 年一年而言,美国市场不仅贡献了超四分之一的营收,且 42.3% 高毛利率也是公司最核心的盈利来源。
然而好景不长,2025 年 7 月由特朗普签署的被称作 「美国 30 年最重磅」《美国大而美法案》(OBBB 法案) 的落地,可以说直接给海辰储能在美国的业务给判了 「死刑」。
这部法案的 「杀招」,是对 「受禁止外国实体 (PFE)」 认定:只要企业是 100% 中资控股,就会被贴上 PFE 标签,直接排除在美国联邦补贴体系之外。这意味着,海辰储能的产品不仅进不了美国市场,连成本竞争力都荡然无存。
更狠的是 「有效控制」 条款的界定,哪怕海辰储能未来稀释股权,只要技术授权、供应链还受中国母公司把控,仍会被认定为 「实质控制」,规避之路彻底被堵死。
而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在于,美国客户一旦采购海辰储能的产品,可能因 「技术依赖」 也被归为 PFE,失去项目补贴。在 「谁买海辰,谁丢补贴」 的潜意识下,美国客户集体与海辰储能做出切割,这也使得昔日利润金矿瞬间枯竭。
为应对 OBBB 法案,海辰储能曾高调宣布 「美国建厂」,根据公开消息,其 2025 年 5 月在得克萨斯州工厂开业,8 月就宣称 「实现出货」,号称年产能 10GWh。
但有不少网传实拍图让市场疑窦丛生,这个宣称 3 个月就能投产使用的工厂,为何连电芯生产必需的 NMP 回收系统、电解液配制站都没有?这样的厂房设计、电力配置只够做低附加值的模组组装,根本不具备核心生产能力。
更要命的是,海外危机可不止美国一处。
2025 年初,美国两党议员联名提议将海辰储能纳入 「实体清单」,一旦这一条通过,全球技术断供、设备进口封锁、金融结算受阻将接踵而至,而海辰本就严重依赖进口设备,这无异于 「釜底抽薪」。
印度市场的 「技术疑云」 同样棘手,2025 年 8 月,美国 《Entrepreneur》 杂志爆料,海辰储能正与印度信实集团谈 「技术授权+合资建厂」,随后印尼 CNBC 频道进一步证实,双方已达成意向,海辰要向信实输出底层电池技术,甚至要 「毫无保留」 交出电芯配方、BMS 源代码。
尽管海辰后来发声明称 「报道不实」,却始终没敢反驳 「具体合作日期」「技术输出细节」 等关键信息。要知道,中国企业对印投资多次因 「技术外泄」 失败,若海辰真绕过监管输出核心技术,不仅可能丢了技术壁垒,还将面临合规风险。
03
IPO 倒计时,
还是生存倒计时?
事实上,资金压力一直是伴随在海辰储能成长过程中,始终绕不开的必答题。
据企查查的信息,自 2021 年 7 月以来,海辰储能共完成了四轮融资,累计募资金额约 80 亿元,其中 C 轮融资超 45 亿元。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 《2024 全球独角兽榜》,海辰储能以 250 亿元的估值排名第 270 位。
然而,单一的融资输血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公开上市也是海辰储能的必然选择,而从海辰储能此次三递招股书仅距离上一份申请失效只有一个月的动作,可以看出,IPO 对于海辰储能不仅是执念,更是志在必得。
按照港交所规定,招股书的有效期仅 6 个月,在这 6 个月里,OBBB 法案的结构性限制解不了,地缘政治的系统性风险绕不开,财务的积重难返改不了,诉讼的旷日持久耗不起,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海辰储能的焦虑都是与日俱增的。
曾经吸引农银国际、建信股权、招银国际等明星投资者的 「海外高增长、高毛利」 故事,如今已面临着崩解;估值基石没了,生存都成了问题,IPO 又能走多远?
港交所的大门还开着,但海辰储能要先回答,能否撑到敲钟的那天?(富有)
【文章来源:techweb】
当储能行业还在惊叹海辰储能 「三年营收翻 3.6 倍」 的增长神话时,已经有越来越多投资人士开始意识到,这家能源赛道里的新贵,或许正踩着 「钢丝」 冲刺 IPO。
在 2022-2024 年营收从 36.15 亿增至 129.17 亿元,2025 年仅上半年营收就达 69.71 亿元,同比增长 224.6% 的背后,海辰储能待解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除了百亿应收账款压顶,盈利被质疑全靠政府补贴之外,海外方面同样也遭遇着被美国市场法案 「封杀」,以及海外工厂沦为 「空壳」 的嫌疑。与此同时,与宁德时代在技术专利等方面的纠缠,或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其 IPO 进程。
在全球储能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期的大语境下,海辰储能想要通过 IPO 解决资金问题已成为一种必然路径,但上述存在的种种难关,也让这家储能独角兽的 IPO 之路充满悬念。
上市倒计时,恐怕也是生存倒计时?
01
五年破百亿,
流动性风险与技术诉讼并存
从最新的招股书来看,海辰储能经营成长性整体表现可圈可点,2022-2024 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36.15 亿元、102.02 亿元和 129.17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近 90%,成长势头十分迅猛。
但在不断攀升的营收规模的另一侧,其实际盈利能力却并没有太强的 「含金量」,尽管公司在 2024 年扭亏为盈,但拆解利润构成会发现,实现这一 「质变」 的真实原因,主要得益于对政府补贴的高度依赖。
2022-2024 年,海辰储能所获得的政府补助分别为 0.11 亿元、1.01 亿元和 4.14 亿元,2022 到 2025 上半年,海辰储能累计收到政府补助高达 26.53 亿元,远超过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
换言之,剔除政府补助之后,这家公司在经营层面实际上是亏损的。政府补助已成为公司维持运转和账面盈利的最重要来源,盈利对补助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
虽然国内新能源公司拿补贴不奇怪,但一家公司完全依赖外部输血实现盈利,实属罕见,可持续性存在巨大疑问。
除此之外,其他经营数据也在预警着资金危机。快速升高的应收账款,和急速拉长的回款周期,令海辰储能的流动性风险不断升高。
• 截至 2025 年 6 月末,资产负债率飙至 75%,远超行业健康水平;
• 贸易应收款项高达 77.03 亿元,比当期营收还多 10%,回款周期长达 227.9 天 (近 8 个月),这意味着即使产品卖出去,钱要等大半年才能收回;
• 银行借款 109.7 亿元,而现金及等价物仅 39.05 亿元,连短期债务都覆盖不了;
• 2022-2023 年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净流出 (2.6 亿、17.46 亿元),2025 年上半年转正的 13.53 亿元,也不是靠回款改善,而是靠拖欠上游供应商 33.1 亿元货款,若供应商收紧账期,或应收款出现坏账,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
此外,海辰融资故事里最重要的元素 「技术原创性」 也正被连环诉讼案戳穿。
2025 年 7 月,海辰储能总裁办主任冯登科因 「涉嫌侵犯商业秘密」 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案件已移送检察院,据了解,这是宁德时代收集完整证据后报案的。尽管此前海辰曾辩称 「涉案技术不构成商业秘密」,但司法机关的介入,让这番说辞失去可信度。
当然,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2025 年 6 月,在海辰储能上一次上市聆讯的关键阶段,宁德时代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对其提起诉讼并索赔 1.5 亿元。宁德时代认为海辰储能的 587Ah 电芯与其专利产品的参数高度重叠,能量密度偏差仅为 4.4%,这一数值远低于 10% 技术代差的行业阈值,涉嫌技术复制。
而宁德时代的施压也并未就此结束,到了 2025 年 9 月,宁德时代再次就海辰 9 项专利发起诉讼,要求转让所有权。值得一提的是,海辰创始人吴祖钰本就来自宁德时代,2023 年还因违反竞业限制协议,向宁德时代支付过 100 万元违约金。
在技术密集型的储能行业,失去 「原创性信任」,等于失去了投资者的核心信心,若诉讼败诉,海辰不仅要赔钱,还可能失去关键技术使用权,竞争力将彻底崩塌。
02
海外也挨刀,
美国法案或直斩 26% 营收命脉
过去几年来,海辰储能的战略布局主要来自于两个层面。其一是调节产品结构,不只销售电芯,还开始做毛利更高的储能系统;其二是对海外市场的拓展。
令人欣慰的是,海辰储能的海外业务也不负众望,收入从 2022 年的 33 万元飙升至 2024 年的 37 亿元,三年激增约 1223 倍。其中,美国市场贡献近 34 亿元收入,占比总营收的 26.2%,是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地。
对海辰储能而言,美国市场曾是 「利润金矿」,仅就 2024 年一年而言,美国市场不仅贡献了超四分之一的营收,且 42.3% 高毛利率也是公司最核心的盈利来源。
然而好景不长,2025 年 7 月由特朗普签署的被称作 「美国 30 年最重磅」《美国大而美法案》(OBBB 法案) 的落地,可以说直接给海辰储能在美国的业务给判了 「死刑」。
这部法案的 「杀招」,是对 「受禁止外国实体 (PFE)」 认定:只要企业是 100% 中资控股,就会被贴上 PFE 标签,直接排除在美国联邦补贴体系之外。这意味着,海辰储能的产品不仅进不了美国市场,连成本竞争力都荡然无存。
更狠的是 「有效控制」 条款的界定,哪怕海辰储能未来稀释股权,只要技术授权、供应链还受中国母公司把控,仍会被认定为 「实质控制」,规避之路彻底被堵死。
而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在于,美国客户一旦采购海辰储能的产品,可能因 「技术依赖」 也被归为 PFE,失去项目补贴。在 「谁买海辰,谁丢补贴」 的潜意识下,美国客户集体与海辰储能做出切割,这也使得昔日利润金矿瞬间枯竭。
为应对 OBBB 法案,海辰储能曾高调宣布 「美国建厂」,根据公开消息,其 2025 年 5 月在得克萨斯州工厂开业,8 月就宣称 「实现出货」,号称年产能 10GWh。
但有不少网传实拍图让市场疑窦丛生,这个宣称 3 个月就能投产使用的工厂,为何连电芯生产必需的 NMP 回收系统、电解液配制站都没有?这样的厂房设计、电力配置只够做低附加值的模组组装,根本不具备核心生产能力。
更要命的是,海外危机可不止美国一处。
2025 年初,美国两党议员联名提议将海辰储能纳入 「实体清单」,一旦这一条通过,全球技术断供、设备进口封锁、金融结算受阻将接踵而至,而海辰本就严重依赖进口设备,这无异于 「釜底抽薪」。
印度市场的 「技术疑云」 同样棘手,2025 年 8 月,美国 《Entrepreneur》 杂志爆料,海辰储能正与印度信实集团谈 「技术授权+合资建厂」,随后印尼 CNBC 频道进一步证实,双方已达成意向,海辰要向信实输出底层电池技术,甚至要 「毫无保留」 交出电芯配方、BMS 源代码。
尽管海辰后来发声明称 「报道不实」,却始终没敢反驳 「具体合作日期」「技术输出细节」 等关键信息。要知道,中国企业对印投资多次因 「技术外泄」 失败,若海辰真绕过监管输出核心技术,不仅可能丢了技术壁垒,还将面临合规风险。
03
IPO 倒计时,
还是生存倒计时?
事实上,资金压力一直是伴随在海辰储能成长过程中,始终绕不开的必答题。
据企查查的信息,自 2021 年 7 月以来,海辰储能共完成了四轮融资,累计募资金额约 80 亿元,其中 C 轮融资超 45 亿元。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 《2024 全球独角兽榜》,海辰储能以 250 亿元的估值排名第 270 位。
然而,单一的融资输血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公开上市也是海辰储能的必然选择,而从海辰储能此次三递招股书仅距离上一份申请失效只有一个月的动作,可以看出,IPO 对于海辰储能不仅是执念,更是志在必得。
按照港交所规定,招股书的有效期仅 6 个月,在这 6 个月里,OBBB 法案的结构性限制解不了,地缘政治的系统性风险绕不开,财务的积重难返改不了,诉讼的旷日持久耗不起,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海辰储能的焦虑都是与日俱增的。
曾经吸引农银国际、建信股权、招银国际等明星投资者的 「海外高增长、高毛利」 故事,如今已面临着崩解;估值基石没了,生存都成了问题,IPO 又能走多远?
港交所的大门还开着,但海辰储能要先回答,能否撑到敲钟的那天?(富有)
【文章来源:techweb】
当储能行业还在惊叹海辰储能 「三年营收翻 3.6 倍」 的增长神话时,已经有越来越多投资人士开始意识到,这家能源赛道里的新贵,或许正踩着 「钢丝」 冲刺 IPO。
在 2022-2024 年营收从 36.15 亿增至 129.17 亿元,2025 年仅上半年营收就达 69.71 亿元,同比增长 224.6% 的背后,海辰储能待解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除了百亿应收账款压顶,盈利被质疑全靠政府补贴之外,海外方面同样也遭遇着被美国市场法案 「封杀」,以及海外工厂沦为 「空壳」 的嫌疑。与此同时,与宁德时代在技术专利等方面的纠缠,或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其 IPO 进程。
在全球储能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期的大语境下,海辰储能想要通过 IPO 解决资金问题已成为一种必然路径,但上述存在的种种难关,也让这家储能独角兽的 IPO 之路充满悬念。
上市倒计时,恐怕也是生存倒计时?
01
五年破百亿,
流动性风险与技术诉讼并存
从最新的招股书来看,海辰储能经营成长性整体表现可圈可点,2022-2024 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36.15 亿元、102.02 亿元和 129.17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近 90%,成长势头十分迅猛。
但在不断攀升的营收规模的另一侧,其实际盈利能力却并没有太强的 「含金量」,尽管公司在 2024 年扭亏为盈,但拆解利润构成会发现,实现这一 「质变」 的真实原因,主要得益于对政府补贴的高度依赖。
2022-2024 年,海辰储能所获得的政府补助分别为 0.11 亿元、1.01 亿元和 4.14 亿元,2022 到 2025 上半年,海辰储能累计收到政府补助高达 26.53 亿元,远超过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
换言之,剔除政府补助之后,这家公司在经营层面实际上是亏损的。政府补助已成为公司维持运转和账面盈利的最重要来源,盈利对补助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
虽然国内新能源公司拿补贴不奇怪,但一家公司完全依赖外部输血实现盈利,实属罕见,可持续性存在巨大疑问。
除此之外,其他经营数据也在预警着资金危机。快速升高的应收账款,和急速拉长的回款周期,令海辰储能的流动性风险不断升高。
• 截至 2025 年 6 月末,资产负债率飙至 75%,远超行业健康水平;
• 贸易应收款项高达 77.03 亿元,比当期营收还多 10%,回款周期长达 227.9 天 (近 8 个月),这意味着即使产品卖出去,钱要等大半年才能收回;
• 银行借款 109.7 亿元,而现金及等价物仅 39.05 亿元,连短期债务都覆盖不了;
• 2022-2023 年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净流出 (2.6 亿、17.46 亿元),2025 年上半年转正的 13.53 亿元,也不是靠回款改善,而是靠拖欠上游供应商 33.1 亿元货款,若供应商收紧账期,或应收款出现坏账,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
此外,海辰融资故事里最重要的元素 「技术原创性」 也正被连环诉讼案戳穿。
2025 年 7 月,海辰储能总裁办主任冯登科因 「涉嫌侵犯商业秘密」 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案件已移送检察院,据了解,这是宁德时代收集完整证据后报案的。尽管此前海辰曾辩称 「涉案技术不构成商业秘密」,但司法机关的介入,让这番说辞失去可信度。
当然,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2025 年 6 月,在海辰储能上一次上市聆讯的关键阶段,宁德时代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对其提起诉讼并索赔 1.5 亿元。宁德时代认为海辰储能的 587Ah 电芯与其专利产品的参数高度重叠,能量密度偏差仅为 4.4%,这一数值远低于 10% 技术代差的行业阈值,涉嫌技术复制。
而宁德时代的施压也并未就此结束,到了 2025 年 9 月,宁德时代再次就海辰 9 项专利发起诉讼,要求转让所有权。值得一提的是,海辰创始人吴祖钰本就来自宁德时代,2023 年还因违反竞业限制协议,向宁德时代支付过 100 万元违约金。
在技术密集型的储能行业,失去 「原创性信任」,等于失去了投资者的核心信心,若诉讼败诉,海辰不仅要赔钱,还可能失去关键技术使用权,竞争力将彻底崩塌。
02
海外也挨刀,
美国法案或直斩 26% 营收命脉
过去几年来,海辰储能的战略布局主要来自于两个层面。其一是调节产品结构,不只销售电芯,还开始做毛利更高的储能系统;其二是对海外市场的拓展。
令人欣慰的是,海辰储能的海外业务也不负众望,收入从 2022 年的 33 万元飙升至 2024 年的 37 亿元,三年激增约 1223 倍。其中,美国市场贡献近 34 亿元收入,占比总营收的 26.2%,是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地。
对海辰储能而言,美国市场曾是 「利润金矿」,仅就 2024 年一年而言,美国市场不仅贡献了超四分之一的营收,且 42.3% 高毛利率也是公司最核心的盈利来源。
然而好景不长,2025 年 7 月由特朗普签署的被称作 「美国 30 年最重磅」《美国大而美法案》(OBBB 法案) 的落地,可以说直接给海辰储能在美国的业务给判了 「死刑」。
这部法案的 「杀招」,是对 「受禁止外国实体 (PFE)」 认定:只要企业是 100% 中资控股,就会被贴上 PFE 标签,直接排除在美国联邦补贴体系之外。这意味着,海辰储能的产品不仅进不了美国市场,连成本竞争力都荡然无存。
更狠的是 「有效控制」 条款的界定,哪怕海辰储能未来稀释股权,只要技术授权、供应链还受中国母公司把控,仍会被认定为 「实质控制」,规避之路彻底被堵死。
而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在于,美国客户一旦采购海辰储能的产品,可能因 「技术依赖」 也被归为 PFE,失去项目补贴。在 「谁买海辰,谁丢补贴」 的潜意识下,美国客户集体与海辰储能做出切割,这也使得昔日利润金矿瞬间枯竭。
为应对 OBBB 法案,海辰储能曾高调宣布 「美国建厂」,根据公开消息,其 2025 年 5 月在得克萨斯州工厂开业,8 月就宣称 「实现出货」,号称年产能 10GWh。
但有不少网传实拍图让市场疑窦丛生,这个宣称 3 个月就能投产使用的工厂,为何连电芯生产必需的 NMP 回收系统、电解液配制站都没有?这样的厂房设计、电力配置只够做低附加值的模组组装,根本不具备核心生产能力。
更要命的是,海外危机可不止美国一处。
2025 年初,美国两党议员联名提议将海辰储能纳入 「实体清单」,一旦这一条通过,全球技术断供、设备进口封锁、金融结算受阻将接踵而至,而海辰本就严重依赖进口设备,这无异于 「釜底抽薪」。
印度市场的 「技术疑云」 同样棘手,2025 年 8 月,美国 《Entrepreneur》 杂志爆料,海辰储能正与印度信实集团谈 「技术授权+合资建厂」,随后印尼 CNBC 频道进一步证实,双方已达成意向,海辰要向信实输出底层电池技术,甚至要 「毫无保留」 交出电芯配方、BMS 源代码。
尽管海辰后来发声明称 「报道不实」,却始终没敢反驳 「具体合作日期」「技术输出细节」 等关键信息。要知道,中国企业对印投资多次因 「技术外泄」 失败,若海辰真绕过监管输出核心技术,不仅可能丢了技术壁垒,还将面临合规风险。
03
IPO 倒计时,
还是生存倒计时?
事实上,资金压力一直是伴随在海辰储能成长过程中,始终绕不开的必答题。
据企查查的信息,自 2021 年 7 月以来,海辰储能共完成了四轮融资,累计募资金额约 80 亿元,其中 C 轮融资超 45 亿元。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 《2024 全球独角兽榜》,海辰储能以 250 亿元的估值排名第 270 位。
然而,单一的融资输血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公开上市也是海辰储能的必然选择,而从海辰储能此次三递招股书仅距离上一份申请失效只有一个月的动作,可以看出,IPO 对于海辰储能不仅是执念,更是志在必得。
按照港交所规定,招股书的有效期仅 6 个月,在这 6 个月里,OBBB 法案的结构性限制解不了,地缘政治的系统性风险绕不开,财务的积重难返改不了,诉讼的旷日持久耗不起,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海辰储能的焦虑都是与日俱增的。
曾经吸引农银国际、建信股权、招银国际等明星投资者的 「海外高增长、高毛利」 故事,如今已面临着崩解;估值基石没了,生存都成了问题,IPO 又能走多远?
港交所的大门还开着,但海辰储能要先回答,能否撑到敲钟的那天?(富有)

